近年來,我市水利部門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探索提升水資源承載力,打通港城高質量發展用水瓶頸。
2022年,我市贛榆區被納入全省首批水資源剛性約束“四水四定”試點地區,市水利部門和贛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先后部署實施了贛榆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范河先行區域農田回歸水治理試點、“智慧水務”平臺等一系列重點項目,如今,這些項目相繼建成投用,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方面發揮重要效益。
尾水濕地讓“廢水”變“肥水”
走進位于贛榆區經濟開發區的尾水凈化濕地,眼前豁然開朗,一叢叢水生植物在不同處理單元內錯落有致,隨風搖曳。深入其中,仿佛踏入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濕地公園。
“這里不僅是一片人工濕地,更是我們‘廢水’變‘肥水’的秘密武器。”贛榆區尾水濕地項目負責人皇甫超介紹,“我們巧妙地運用多種植物景觀,構建了一個五級生態自然凈化系統。每個單元都根據其獨特的功能和需求,搭配了相應的植物。比如這個生態強化過濾單元,因為內部填充了介質填料,污水在填料下層流動,所以就在表層搭配了生長能力強、根系發達的蘆葦、再力花、千屈菜等挺水植物。它們在凈化水質的同時,還打造出別具一格的生態景觀?!?/p>
在這里,每天有約2.1萬立方米經過達標處理的尾水,通過壓力管道從贛榆污水處理廠輸送至此,占據了贛榆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水量的70%,另外的30%進行中水回用。經過生物凈化、自然降解過的水,水質最終可達到地表水準Ⅳ類標準,而后再排入朱稽河中,為日后的工業和農田用水提供保障。
據悉,濕地總投資近4000萬元,占地約77畝。該項目每年可為區域增加近800萬立方米優質水資源,同時減少約200噸氮磷等污染物入河,有效地提升了區域供水保障能力和水生態環境保障能力。
農田回歸水得到循環利用
“以前,灌溉后從農田排出來的水往往會攜帶一些農藥等污染物殘留,直接進入外部水系,會影響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連云港銘禹水利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韓紅強站在新建的閘控設施旁介紹。如今,通過在支流與干流交匯處巧妙地設置閘控,回歸水被有效儲存在支渠中,待有需求時再重新取水灌溉,使回歸水再度返回灌溉系統,實現循環利用。
因為現在處于非灌溉期,筆者在現場看到,經過生態凈化的回歸水清澈純凈,靜靜地躺在河道中等待再次“上崗”。據估算,該項目每年可節約農灌用水約600萬立方米,同時還可減少約500噸氮磷等污染物入河,有效保護了水功能區的水質。
據了解,該項目圍繞范河贛榆區沿線各鎮,分鎮建設,分別在宋莊鎮、墩尚鎮、青口鎮、沙河鎮、城頭鎮等5個鎮的范河匯水區域內實施。
“這不僅是一項環保舉措,更是對水資源高效利用的一次大膽探索?!壁M榆區水利局黨委委員單建清表示。項目的推廣應用,將顯著減少全區用水總量,改善萬元GDP用水量等水效指標,釋放出的用水指標,將為贛榆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資源支撐。
新質生產力驅動智慧管水
在贛榆智慧水務調度大廳,一幅科技與水資源管理深度融合的畫面躍然眼前。3名工作人員正端坐在電腦前,通過指尖輕敲鼠標和鍵盤,便可完成線上巡檢與調度指令的處理。這得益于我市城發公用事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2500萬元打造的全市首家“智慧水務”平臺,它以“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應用”等前沿技術為引擎,打造水資源管理“最強大腦”。
“2023年9月,贛榆智慧水務系統正式投用,它采用可視化的方式將水務管理部門與供排水設施有機整合,構建起一張‘城市水務物聯網’,實現對制水、供水、用水、節水、污水等各個環節的全流程管理。”市青源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波介紹。不僅如此,項目還從信息化監控舉措上解決了管網真實存在的跑、冒、滴、漏問題,通過建立標準化的漏損控制管理體系,預期將漏損率降低至8%以內。
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實時掌握全區供排水管網各個節點回傳的大數據,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統的運行狀態,及時發現自來水在生產、配送、運營以及水壓、水質方面的各種問題,從而采取針對性、科學性的動態管理,指導水管網建設和改造,提升城市水務管理的效率和服務水平。
截至目前,贛榆區“四水四定”試點工作指標體系中的總量控制指標、水域面積保護率等10項指標均已提前達標,灌溉面積、建設用地面積、可承載人口等上限指標也符合預期,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在贛榆區“開花結果”?!跋乱徊?,贛榆區將繼續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按照省市水利及相關部門要求,在明年試點收官之年,認真總結經驗并有效推廣,為全市乃至全省貢獻贛榆力量?!壁M榆區水利局水資源管理工作人員王從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