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多向發力讓流動黨員“有家有為”
晚上9點,微微夏風帶著些許涼意,海州區新海街道西苑社區一處電動自行車充電處,流動黨員謝餅時正挨個查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看到一切正常,他又騎車前往下一處巡邏。
謝餅時是浙江溫州人,去年來海州做生意,居住在西苑社區。在西苑社區繡苑片區總支部帶領下,他積極參與社區治理,主動加入正義聯盟志愿服務隊,參與消防安全隱患排查、巡邏等志愿活動。“剛到這里,社區就主動聯系,讓我到聯絡服務站報到,還幫找了‘搭子’結對學習,這讓我很有歸屬感。”謝餅時說。
與謝餅時同樣有歸屬感的,還有外賣小哥李強。2019年,李強來到海州做“騎手”。送餐之余,他熱心公益事業,加入“黨員先鋒”志愿服務隊。“找到組織,內心就特別踏實,支部還經常召開座談會,圍繞我們生活、工資待遇等征求意見,推進工作環境改善。”說到這,李強連連稱贊。
這背后,是一場黨建引領下的雙向奔赴。作為中心城區,海州區流動人口眾多,為了集聚流動黨員力量,讓他們為區域發展出力,海州區積極探索流動黨員“流出地”和“流入地”雙向共管模式。通過定期發函、電話溝通等方式,依托村社黨群服務中心,在全域設立227個“流動黨員聯絡服務站”,動態更新流動黨員數據庫,為流動黨員提供明確一個黨組織、落實一名跟蹤聯系人、提供一個服務電話“三個一”服務。通過兩地黨組織直聯、轄區企業助聯、流動黨員互聯,建起流入地、流動黨員、流出地三方協同溝通交流橋梁。目前已有127名流動黨員主動報到。
云端聯享,“流”而不“散”。為破解流動黨員“組織生活開展難、管理服務落實難、先鋒作用發揮難”等問題,海州區探索“云端”工作法,創新“指尖”“鄉音”“幫學”三類課堂,通過“線上+線下”“集中學+自學”等模式,將黨課、黨員活動搬上“云端”。
此外,針對流動黨員時間不定、地點分散的實際,海州區實施“雁歸”工程,吸引其返鄉創業、抱團發展,鼓勵流動黨員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貢獻力量。“通過參加村里組織的‘雙向’述情視頻會議,我加深了對家鄉近況的了解,也會為家鄉發展出一些點子。”在南京務工的板浦鎮城北村黨員劉中華說。截至目前,該區已收到合理化意見建議500余條,92名流動黨員返鄉創業,36名流動黨員主動認領微心愿,履行黨員志愿服務職責。
“開展流動黨員雙向共管,不僅要組織各類學習活動,還通過‘立足崗位作貢獻’‘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等活動,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與守護。”海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海州區將不斷優化服務,充分激發流動黨員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讓流動黨員從城市建設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共同為海州發展添磚加瓦。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