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政協提案里的民生情懷
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家住市區的李夢楠、朱昕雯夫婦便早早地起床了。吃完早餐收拾完畢后,便開車將正在上幼兒園中班的女兒李姝晗送到離家40多公里外的東海縣第三幼兒園上學。晚上放學后,再將孩子接回市區的家里。這樣往返兩地的生活,是李夢楠一家周一至周五的日常。
在學前教育資源已經普及普惠的今天,是什么原因讓李夢楠一家舍近求遠、每天不辭辛苦要從市區往返縣城,只為了孩子上幼兒園?
“市區的教育資源也非常好,條件也很便利,我們每天跑那么遠,主要是因為孩子對現在的幼兒園有了很深的感情。”李夢楠說。
李姝晗所在的東海縣第三幼兒園,是位于東海縣城老城區的一所公立幼兒園,早在2010年辦園并招生。2023年夏天李姝晗報名入園時,正值該園新址啟用。幼兒園多年良好的社會口碑,加上新園完備的設施條件,吸引了李夢楠和朱昕雯夫妻倆。按照招生要求,他們順利為孩子報了名。
“現在的新園是從原來舊址搬遷過來的,之前的老園由東海縣教育局倉庫改建而成,最初只有3個班級幾十名幼兒和9名教職工。”東海縣第三幼兒園園長朱紅梅介紹,“高峰期全園幼兒有近千名,經過多年使用,園舍面積、活動場地等各方面條件都很有限,老園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孩子的保育需要。”每天上下學時接送孩子造成周邊交通擁堵,也讓群眾頗有意見。
2020年初,身為原東海縣教育界別政協委員的朱紅梅,經過深思熟慮和前期深入調研,在政協東海縣十屆四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關于加快東海縣第三幼兒園原址重建的建議》,并得以立案。“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推行更好的學前教育,這是我提出提案的初衷。”朱紅梅說。
政協東海縣十屆四次會議閉會后,根據工作流程,這一建議由時任東海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其兵領辦,并被列為當年東海縣黨政主要領導領辦督辦重點提案,具體交由東海縣教育局承辦,住建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福如東海集團、牛山街道等多個涉及部門和單位參與。
提案交辦后,涉及單位和部門經過多次聯合實地考察、調研、督辦,參與人員一致認為,東海縣第三幼兒園原址受地理位置、空間格局等多重客觀因素限制,原地翻建價值和意義較小,預期功能和社會效益不夠明顯。一次次研判分析后,大家達成一致意見,易地重建是更好的選擇。
隨后,在東海縣政協和教育部門的指導下,朱紅梅重新修訂了提案并很快得到了落實。新園的選址離原址數百米,項目敲定后,各部門馬不停蹄凝聚合力予以推進。歷經兩年多時間,項目建設克服疫情、工期等困難,于20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在當年秋季開學迎來了首批孩子。李姝晗是其中之一,成為一名新入園小班幼兒。
“要把政協委員提出的‘金點子’變成黨委政府工作的‘金鑰匙’,彰顯為民情懷,在枝葉關懷里尋求最優解。”東海縣委書記張其兵表示,“只有順民意、辦實事,才能交出具有向心力的民生答卷。”
數據顯示,僅去年全年,全縣共辦理政協委員提案144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100%。其中,涉及民生的提案占據大部分。
如今,重建的“三幼”煥發了新活力。今年夏季,在受出生人口波動較大這一因素影響下,“三幼”仍然受到了家長的熱捧,6個班的招生計劃圓滿完成,滿足了大家“入好園”的現實期待。
因為工作變動,今年李夢楠和朱昕雯夫妻二人都到了市區,同時也把家從縣城搬了出來。而為了滿足孩子的愿望,開明的李夢楠和朱昕雯夫妻倆選擇把升入中班的孩子留在了“三幼”。“因為孩子舍不得這里,老師也舍不得孩子。”朱昕雯說,“就讓孩子在這里度過快樂的3年幼兒園時光。”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三幼”提案的成功辦理,是新時期政協工作的一個縮影,彰顯了濃濃的民生情懷。東海縣政協主席孔繁清說,東海縣政協將深度聚焦民生實事,精準選題、精心破題、精彩答題,提高建言資政的靶向性和含金量,持續推動民生工作走深走實。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