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年,馳而不息、愈加堅實的科技創新步伐催人奮進,帶給連云港砥礪前行的信心和勇氣。
眾所周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科技和產業領域涌現了不少里程碑式成果,科技創新根基進一步夯實,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在市“兩會”現場,代表委員圍繞創新經濟展開了熱烈討論。
瞄準國家戰略 前瞻布局新賽道
當前,各地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面對這樣的機遇,我市如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持續在創新投入上做加法、在知識創造和創新環境上挖潛力、在創新主體和績效上求突破?
市政協委員、市科技局局長許東方表示,科技創新,關鍵是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前瞻布局新賽道。今年,我市將加快推進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作為核心部分一體創建國家實驗室,爭取深海養殖裝備、船型設計、海上風力發電、氫能源等領域更多成果本地產業化。完善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創新中心運行機制,集聚創新資源。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建成投用,聯合國內優勢高校院所、企業,組建裝置用戶委員會和創新聯合體,全力拓展應用。與此同時,我市將打造“概念驗證、中試服務”平臺體系,依托太湖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創新資源,整合提升碳纖維復合材料試驗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探索建設概念驗證中心,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初一公里”。此外,要完善“國、省、市”三級重點實驗室梯隊。支持康緣藥業全國重點實驗室構建中藥智能制造新模式;積極對接推進“輕型渦輪動力”全國重點實驗室掛牌運行;超前謀劃省級重點實驗室重組,指導提前做好籌備;持續新建市級重點實驗室,鞏固產業創新“高峰”優勢。
完善創新服務平臺 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產品的快速更新迭代,依靠的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也就是“硬實力”。在科技創新的競技賽道,只有在特定領域實現“定點爆破”,才有可能在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這就要求企業積極發揮主體作用,打造核心競爭力。
市人大代表、江蘇天明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順姬表示,當前,民營企業已成為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激發民企科技創新動力,需要政府發揮好有形的手,從產業、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方面鼓勵民企成為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性前沿性研究的主體,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環境。希望政府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創新服務平臺,加強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產學研主體的深度融合。培育企業品牌做優做強,還需要政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專門機構,減輕中小微企業專利等知識產權維護成本,推進技術成果的資本化、產業化和市場化,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完善教育體系 培育創新人才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在推進創新經濟的過程中,教育是基礎。因為教育具有人才培養、科研活動和社會文化服務三項基本職能,能夠通過培養復合型人才、促進知識存量的提升、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和提供社會文化服務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影響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市人大代表,江蘇華杰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理事長,中教高級教師柏萍表示,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往往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有良好創新經濟發展基底、有快速經濟增長態勢的區域,能為教育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支持,促進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并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生態也會反哺創新經濟和產業發展,為區域提供人才支持,促進產業升級,為經濟增長持續賦能,同時優質的學校教育,解除家長后顧之憂。建議各級政府要更加支持基礎教育,確保從小培養更多創新人才,為創新發展培養后備軍。要在基礎教育中融入科技創新思想的培養,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到更多前沿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前瞻性,促進教育事業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