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連云區圍繞高性能碳纖維、海上光伏、堿渣治理等重點項目加強科技型企業培育,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積極為全區產業轉型升級保駕護航。
聚焦載體培育 提升科技創新效能
開展科技項目招引。服務中船(上海)節能技術有限公司在連云區注冊成立連云港分公司,配合推動深海技術太湖實驗室連云港基地、智能試驗船盡快建成使用,成立深藍探索(連云港)海洋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服務伴生鏈產業集團在連云區成立伴生鏈(連云港)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積極推進南極磷蝦高值化利用研發中心及帶動產業鏈項目。推動“EHS一體化技術服務平臺暨海洋生態環境科考船”項目入駐,計劃實際總投資7000萬元。加速科技型企業培育。建立局科室初審、專家預審機制,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阿捷斯環保科技等2家企業入選2023年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連云港鴻云實業有限公司入選市瞪羚企業,連云港樂創科技培訓有限公司為全市首家納入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企業。2023年入選市高企培育庫企業9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兌現高企獎勵資金460萬元。
支持研發活動 助力產業創新發展
服務科研創新活動。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工作的通知》,建立街道、園區技術合同摸排月報機制。持續開展“服務百企專家行”活動,對13家企業上門輔導。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申報國家和省市科技項目,“鹽水凈化工藝(BPP)項目”入選江蘇-奧地利循環經濟技術合作專場路演活動,為蘇北地區唯一參加路演發布的項目,“棕櫚油及糧油副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應用示范”項目獲批2023年省科技計劃專項資金100萬元。優化創新平臺建設。依托省海創中心舉辦2023中國(連云港)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大會等系列活動,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聯合研發實驗室揭牌成立。依托東海水產研究所連云港創新中心開展養殖新品種引進與選育,綠鰭馬面鲀已突破規模化苗種繁育技術。江蘇深藍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獲批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吉利化工與省產研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建聯合創新中心。南極磷蝦產業研究院、坤橋海洋研究院、福瑞天然產物提純工藝研發中心3家單位申報市新型研發機構備案。
深化創新合作 加速科技資源集聚
豐富產學研合作。組織企業參加南信大成果轉化對接會、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會,蘇北五市產學研對接活動等,推薦7家企業加入市新材料產學研合作聯盟。鴻云實業“云港電拖二號”建成下水,為現階段全球范圍內馬力最大、電池裝船容量最大的純電拖輪。全年新增產學研合作成果73項、產學研合作對接活動50次,征集企業技術需求52項,提交蘇合會備案項目7項,申報省產學研合作項目3項。激勵人才創新動力。先后引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歸國博士孫銘銳、法國雷恩第一大學歸國博士陶治等一批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在連云區創新創業。2023年推薦申報省人才項目1項,獲批省科技副總6名,2人入選市“雙創人才”創新類資助名單。鴻云實業、筑港建設2家企業研發團隊選送案例成功入圍第四屆江蘇企業(研發機構)創新大賽,江蘇核電有限公司梅爾尼科夫安德列獲省國際科技合作獎,為蘇北唯一。
接下來,連云區將進一步加強科技條線協同聯動,與區級相關部門及開發區、各街道建立更密切的聯動渠道,深入挖掘新注冊、符合國家高新技術領域、有人員參加社保的科技型企業,開展“一企一策”服務,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向高成長轉型。同時,加快創新平臺打造。通過產學研活動、創新創業大賽等渠道,推動省內外高校專家團隊的研究成果在連云區轉化,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平臺。以科技創新平臺、科技服務體系、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開展高端人才、柔性人才引進工作,充分發揮省海創中心大平臺作用,積極爭取上級項目支持計劃,不斷招引符合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科技型企業,努力打造科技人才聚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