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連云港入局未來產業的一年。
港城船、港城藥、港城裝備……編織起連云港高質量發展的希望版圖,夯實“后發先至”的基座。
這是碩果累累的一年。
“創智”探海、“大臂”揮舞、“葉片”并網、“拖輪”馳騁……連云港追趕世界的夢想實現歷史性跨越。
數據顯示,2023年,我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2.6%,首超全國平均,連續四年蘇北第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全省第一。
創新故事 成果迭出實現歷史性跨越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創新決定著文明的走向。隨著創新領域碩果迭出,連云港帶給世界的驚喜越來越多。
這是一個連云港海洋裝備領域的發展奇跡——港城企業遠洋流體研發的國內首套大口徑智能裝卸臂,正式安裝到國內在建規模最大的天然氣接收站。
神話故事里的蛟龍探海,因為技術的支撐,如今成為現實。2023年,連云港籍的中尺度試驗船“創智號”成功下海,讓中國船用綠色低碳技術有了集合式試驗平臺,讓中國“綠色蛟龍”在深海歷練變為可能。
南美對蝦養殖污水綠色消解,海洋科技持續發力……這一年,越來越多的科創成果轉化應用,讓連云港“藍色血脈”日益壯健。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省海創中心等一系列海洋平臺在這里產出成果,深遠海裝備海上科學試驗基礎設施加快完善,連云港海洋科創硬實力不斷增強。
“連云港進入到新藥爆發期。”在市科技局副局長周夢玲眼中,這是連云港創新征途中最為驕傲的事。從每年1個到一周3個,連云港藥企創新的一舉一動,吸引世人的目光。
連云港多款創新藥實現海外授權,加速由技術輸入變為技術輸出;累計獲批上市創新藥27個,居全國地級市前列;恒瑞醫藥排名“全球醫藥企業研發管線規模TOP25”第13位,創中國藥企新高。
“總體上看,在醫藥創新的領域和方向上我們實現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為我市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醫藥研發大市奠定了重要基礎。”市科技局局長許東方表示。
當自主創新的速度和進度頻繁被刷新,連云港的創新自信也一次次被“點燃”。
“科研成果涌現,是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創新機制,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動金融等協同推進的結果。”市科技局副局長鄭剛說。
激蕩熱土 創業者成就夢想的舞臺
古城海州,花果山下。國家高新區的土地上,一個個創業者的夢想空間在這里成真。
愚公生命在這里成功破解限制性內切酶中國難題;力磁醫療完成嬰幼兒研發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研發;天明機械成為國內煤機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創新火炬在這里熊熊燃燒,照亮創業者創新的前路。
蘇科貸等科技金融覆蓋度更高、首創“簽約即跟蹤、開工即培育”機制、科技創業生態系統持續……連云港讓創新驅動發展的藍圖找到了現實依據。
數據顯示,2023年,我市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80家,連續三年增幅全省前列;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000家;家高企蘇北率先科創板上市。
企業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他們勇于突破各種“圍墻”,在沒有邊界的“大學”中不斷探索創新創業的基因密碼,讓連云港新經濟展現出應有的“魔力”:
中復神鷹全球最大碳纖維生產基地加快建設;斯爾邦石化EVA填補國內空白;全球首臺套智能船用裝卸臂成功下線;全國裝船容量、推進功率最大純電動拖輪交付使用。
科技創新正成為連云港最具變革性的力量。
港城藥提供國家醫保目錄十分之一的藥品;港城材料正在變為太陽能電池板、大飛機“外衣”、“藍朋友”的救援服;港城裝備正在忙碌在中國基建、中國生產一線……這些閃亮的“中國名片”,為創新中國貢獻著連云港智慧。
為了培育創新創業者的生態,我市超前布局建設花果山科創走廊,打造區域創新資源集聚區,推進戰略科技力量持續突破。
“兩設施、兩中心”格局初步確立,全省兩個、蘇北唯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加快建成,入選長三角十大創新協同案例;深遠海裝備海上科學試驗基礎設施加快創建海上大科學裝置;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成功落地,作為核心部分一體創建國家實驗室;康緣藥業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建設全省首個海洋領域技術創新中心、唯一涉海產學研合作聯盟。
與此同時,我市還聚焦主導產業,市政府與一批重點高校簽訂校地合作協議,布局建設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實體化運行“一帶一路”技術轉移中心。率先完成國省關鍵創新節點布局。
時代賦予連云港創新氣質和潛能,連云港借勢而上書寫新時代創新傳奇。
深化改革 創新要素澎湃向上
機者如神,難遇易失。
站在發展的風口,創新連云港正以改革力量塑造面向未來的新型經濟,助推我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彎道超車。
——突出雙輪驅動、深化改革。我市銜接國省科技機構改革,落實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強化項目省地聯動,加快“戰略—前沿—市場”導向基礎研究,深化雙向“揭榜掛帥”,推進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打通全鏈條創新。
——突出開放合作、區域協同。鏈接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長三角等區域內外聯動,構建一軸兩核三區科創空間,建設花果山科創走廊,打造創新資源集聚區。
唯有勇于追夢的地方,才能創造光明的未來。
——打造“概念驗證、中試服務”平臺體系。瞄準重點領域,提升創新平臺功能,探索建設概念驗證中心,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全力引建重大產業創新平臺、企業研發機構。
——完善三級重點實驗室梯隊。推進輕型渦輪動力全國重點實驗室掛牌運行;籌備省級重點實驗室重組;量質并舉建設市級重點實驗室,鞏固產業“高峰”優勢。
——聚焦主導產業,精準對接重點高校,簽訂校地合作協議。推進建立新醫藥、裝備制造等產學研聯盟,持續引進科技副總、外國人才。
——完善成果轉化路徑。聚焦主導產業,實體運行“一帶一路”技術轉移中心,建立更多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強化示范應用,構建高層次成果轉化新模式。優化對接服務機制。
——健全“定期入庫、實時發布、精準對接、及時出庫”機制,常態化征集企業技術需求、發布成果,開展產學研活動,力促成果產出。
尋找發展的創新動力,“改革引擎”強勁發力。無論是破解科技成果轉讓難題的孵化器高校院所“創新工位”,還是“揭榜掛帥”機制,都展現了這座城市全面深化科技改革的創新進程,讓創新連云港光彩奪目。
科技興則城市興,科技強則城市強。新征程中,我們不僅需要觸摸大海星辰,還需要俯身躬行走好每一級創新階梯,讓高質量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