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眾所盼 增進民生福祉
“這條路,就是我們的幸福路。”看著面前新鋪好的彩虹路,灌南縣孟興莊鎮老垛村村民汪芹激動地說。這條新修好的彩虹路正是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隊員、老垛村第一書記吳清杰參與的農村公路建設“惠民項目”。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提高幸福感和滿足感是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吳清杰自去年6月間入駐孟興莊鎮后,通過深入走訪調研,發現進入老垛村沿線的嚴四線公路因建成時間較久,車流、人流量較大,路面寬度已無法滿足村民通行需求,并且部分路面存在破損情況,群眾生產生活不便。為此,吳清杰積極聯系省規劃設計集團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團隊,細化老垛村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方案,采取“以工代賑”鋪就村主干道、環村彩虹路、入戶斷頭路,在“書香之徑”“村舍之徑”“荷岸之徑”三條村景支線上,筆者看到了收獲田野的身影,聽到困境兒童的笑聲,村里的老百姓親切地叫吳清杰是“老垛村的鋪路人。”
要想富,先鋪路。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隊員、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張店鎮小圈村駐村第一書記馬海燕立足民生實事,爭取后方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慈善捐款和工作隊資金40余萬元,鋪就2.5米寬1600多米長的戶前路,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以前一到下雨天,想出去都困難,現在好了,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真的太感謝馬書記了。”村民李大媽連連稱贊。據統計,自工作隊入駐灌南以來,累計推進隊員掛鉤的9個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8.9公里戶前路建設、680多盞路燈安裝。
馬海燕還利用自己后方單位的優勢,牽頭簽訂9座村級屋面光伏發電站維保協議,一年為村集體增加9萬元左右的收入。她積極參與編排鄉村振興幫促項目,將灌南農特產品推介進入“悅購鐘山”平臺,將灌南農特產品送上城市餐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針對當地村民缺乏就業技能,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會同縣人社局、鄉村振興局實施鄉土人才培育計劃,圍繞“灌河工匠”“寶媽微創”“海西英才”三項工程,開設電工、無人機測繪、茶藝、剪紙、制陶等培訓項目,今年已舉辦6期培訓320余人;舉辦稻漁混養培訓班、高素質農民和農機合作組織帶頭人培訓班,提高種植大戶的糧食產量和品質,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
在幫促路上,在加大物質幫扶力度的同時,更應從精神上進行扶持。省委駐灌南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隊員、合浦村第一書記宋虎利用后方單位省社科聯資源,在灌南城市客廳,打造省級社科科普基地。工作隊協助縣委宣傳部建設10個農家書屋,并發動所有后方單位捐贈圖書1萬多冊。“我覺得這個科普基地很不錯,可以增加孩子們的眼界,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識。”學生家長在聽完科普講座后,由衷地稱贊道。
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還組織開展多層次城鄉結對、文明共建活動,共有10多個全國和省級文明單位與相關村鎮進行結對。聯合縣書法家協會舉辦9場新年“送福下鄉”“送春聯下鄉”活動。聯合縣委宣傳部舉辦第三屆“海西讀書節”。邀請淮海劇團對11個鎮88個村開展“文化下鄉”巡回演出。推動舉辦首屆農民讀書節活動。在北陳集鎮舉辦農民文化藝術節、綜合文化服務站和“鄉村振興杯”籃球3V3邀請賽。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時刻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來,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中,涉及群眾利益的事,就是再小,對于工作隊都是大事,為群眾多辦實事好事,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