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寫答卷 風光無限展新顏
冬雪初晴,云臺山上青松挺拔,湛藍的天空下碧水潺潺,水鳥在濕地里蹁躚嬉戲。白浪翻卷,海天一色的海州灣畔魚群游動,生機勃勃。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3年,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如今的連云港,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逐步提升。
污染治理力度空前
生態環境質量加速改善
深冬時節,漫步主城區東鹽河畔,可見散步、鍛煉的市民絡繹不絕。原先水質“富營養化”、環境“臟亂差”的一角,如今已然成為城市“呼吸地”和市民“打卡地”。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這些變化正是我市大規模開展“藍天保衛戰”的成果——
2023年,我市完成家具制造、船舶修造等行業40家企業VOCs清潔原料替代,淘汰5876輛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提前超額完成省定任務。構建市、縣、鄉、村四級網格化全覆蓋監管體系。每月對全市92個鎮街空氣質量排名通報,共計約談鄉鎮街道“點位達標負責人”34人次。
2023年,我市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顧明事表示,“我們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2023年,全市PM2.5濃度32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率78.9%;全市22個國考斷面優Ⅲ比為90.9%,同比提升4.5個百分點;全市45個省考斷面(含國考斷面)優Ⅲ比為93.3%;
——2023年,我市碧水常繞身邊,預計全年國考斷面優Ⅲ比90.9%,同比提升4.5個百分點;省考斷面優Ⅲ比93.3%,高于省定目標2.2個百分點;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為96.8%,全省第1,高于年度目標17.1個百分點,創有監測數據以來歷史最優;
——2023年,凈土保衛戰全面打響,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73個高風險遺留地塊排查摸底工作已完成。
隨著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城市污水管網建設快速推進,不斷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清潔取暖改造減少散煤污染,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越來越多的綠色在山川大地蔓延,一座座精致的街角公園讓市民們在“生態留白”中享受美好生活。
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夕陽下,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香河湖上,上百只靈動的野鴨如舞者般在湖面上自由自在游弋,留下一串串美麗的漣漪。
這是徐圩新區這座國家石化產業基地每天傍晚的常態。一方好山水,滿眼皆生態。為了保護好這些美景,我市由點到面、由淺及深、突出重點、謀劃全篇,一個個新機制,一項項新制度,從醞釀到出臺再到實施,見證了連云港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創新的歷程。
——推進薔薇河流域汛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試點,通過多樣式推廣機插秧、推動實施秸稈離田、高效率推動農田退水循環利用等措施,基本實現了非降雨期或小雨農田退水不進入主河道,減少農田退水排放量約1億方;
——生態副縣長副鎮長試點。2023年,在總結復盤首批生態副縣長、副鎮長掛職試點工作的基礎上,試點推行生態副處長掛職工作,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學習鍛煉工作機制。生態副縣(鎮)長、生態副處長發揮自身特長和優勢,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基層落地生根,筑牢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基礎。
——智慧生態管理初具效應。投入1.5億元建設市環境信息化暨監測監控能力提升工程,形成了“市級統領、區縣聯動、統籌監管”的獨具“港城”特色的生態環境智慧監管體系。
——率先發布鐵礦尾泥、堿渣綜合利用地標(《沿海港口淤泥與工業廢渣資源復合固化利用技術規程》(DB3207/T 2012-2023)),標志著我市鐵礦尾泥、堿渣綜合利用進入有標可依的新階段。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我市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積極破解資源環境要素瓶頸,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顯著增強,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用日益凸顯。
實施生態修復治理
繪寫文明生態新畫卷
石梁河水庫是我市重要水源地保護區之一,這里不僅有美麗的人工濕地,還是我市重要的水鳥棲息地。
“以前河面上圍網成片,采掘河砂問題屢見不鮮。現在水清了,環境好了,大家的觀念也變了,來這里過冬的候鳥又多了起來。”東海縣居民王璇自小生活在湖畔,親眼見證了石梁河水庫的生態變遷。
石梁河水庫的改變是我市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縮影。2023年,我市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完善和重點工程建設。
——全面開展398個入海排污口整治,已完成378個。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贛榆區秦山島、連云區連島—港口段分別獲評省級美麗海灣。
——聚焦港城發展方向,以“‘一帶一路’強支點、高質發展海州灣、美麗宜居山海城”為戰略定位,統籌做好各項規劃編制工作,圓滿完成“三區三線”劃定工作,全市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893平方千米。
——深入開展“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國家級試點”,構建石化基地環境健康管理系統。
——出臺《連云港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專門化審判+修復性司法”新路徑,成為江蘇省乃至全國環境資源司法實踐走在前的“藍本”。
可以說,我市通過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硬約束,優化了產業布局和結構;通過生態保護工作,提升了城市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通過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促進產業技術升級、綠色發展。
綠色映底蘊,山水見初心。
當廢棄的礦坑“吐”出新綠,當臭水溝變成景觀河,當湛藍的天空變成日常景致,當連云港的“氣質”與“顏值”不斷提升,百姓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也隨之全面提升。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