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百姓在家門口獲得健康“三感”
村衛生室是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沿海開放40年來,灌南縣從“赤腳醫生”到專業人才,從破舊的磚混屋到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基層衛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這項關乎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讓群眾的健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更真切的保障。
雖然已經退休兩年多,今年78歲的老村醫黃正中還會時不時到兒子黃萬軍負責的衛生室來轉轉。150平方米的房間里,有柜式空調、4張整潔的觀察室病床、齊全的藥品,這些物件,黃正中年輕時完全不敢想象。
“衛生室由原來的兩間房發展到三間,再后來老村部給我們做村衛生室,現在這個醫療條件跟以前是沒法相比的。以前輸液的時候,群眾自己帶被子、衣服蓋,現在你看窗明幾凈,病床擺放整整齊齊,村民們特別滿意。”黃正中說道。
20世紀60年代,農村地區缺醫少藥問題凸顯,一直跟隨父親行醫的黃正中經過短期培訓后,走馬上任成為村子里的“赤腳醫生”。此后的40多年里,黃正中走村串戶,為周邊群眾診治。
受父親黃正中的影響,兒子黃萬軍也走上學醫的道路。21歲那年從衛校畢業后黃萬軍放棄了在縣城的工作機會,主動回到路北村衛生室,接替父親成了一名“村醫”,延續父親的腳步繼續服務村民。
黃正中父子倆親歷了我縣農村醫療事業的大發展,也見證著基層醫療服務的大變遷。“病有所醫”惠民生,“醫有所惠”謀民利。從2009年開始,灌南縣實施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項目,對村醫重新進行考核,按照每三名專業鄉村醫生組建一家村衛生室的要求,把健康送到村民的家門口。
走進李集鎮新民村衛生室,診斷室、治療室、藥房、康復室等一應俱全。藥房里的藥品門類齊全、擺放整齊。衛生室配備了3名專職醫生,除進行常見疾病的治療和護理康復外,還為全村農戶建立了完善的健康檔案,衛生室常備藥物以零利潤銷售,不僅讓村民看得起病了,還改變了以往“以藥養醫”的就診方式。
村民劉蘭英告訴記者,村衛生室藥價便宜,醫生也了解村民們情況,平時看病特別方便。
“服務老百姓,到村里做一些慢性病的體檢、老年人的體檢、量血壓、測血糖,還有一些新生兒的回訪,為他們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李集鎮新民村衛生護士許晶晶說道。
2009年以來,灌南縣全力加快推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通過強化財政投入保障機制,統籌解決鄉醫待遇,強化全員培訓指導,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目前我縣261家村衛生室達到標準化建設,達標率91.5%;2013年啟動省示范衛生室創建活動,新集鎮清泉村、孟興莊鎮興莊村等31家村衛生室通過省示范衛生室驗收。2021年省衛健委出臺《江蘇省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建設標準》,開展村衛生室建設標準評價,田樓鎮合浦村、三口鎮汪圩村等7家村衛生室建成甲級村衛生室,全面提升鄉村衛生服務能力,真正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通過改造和提升,能為村民提供方便、安全、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能解決當地村民的多發病、常見病的診治及預防健康保健,充分發揮了三級醫療網絡的網底作用,百姓就診費用逐年下降。”三口中心衛生院副院長劉兵說道。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