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水利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水利先行。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糧食安全、水安全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新中國成立后,黨帶領全國人民大興水利,其中,灌區建設是關乎國家“糧袋子”和農民“錢袋子”的大事。
多年來,我市建成大中型灌區39個,7個大中型灌區入選江蘇省第一批省級標準化灌區,大型灌區實現標準化管理全覆蓋。 截至2023年, 全市累計建成防滲渠道近15000公里,建設旱澇保收田450余萬畝,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500余萬畝, 農業節水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不斷發展的農田灌溉事業,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經濟社會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從水井時代到自來水時代,從“扁擔挑水”到“水龍頭一擰”,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迎來質變。 水,給鄉村振興注入了巨大活力。
我市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集中優勢資金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2023年, 投資7500萬元改造農村老舊供水管網140公里, 灌南縣田樓自來水廠創成全國首批、我市首個水利部農村供水標準化管理工程,更多的群眾喝到了健康水、放心水。 當下, 全市400萬農村居民與城區居民實現了飲水用水“同水源、同管網、同水質、同服務”。
水安全穩固根基, 水環境展露新顏。2023年, 我市新建農村生態河道98條504公里, 全市農村生態河道覆蓋率達到40%,并以滿分通過省農村生態河道建成率考核,位列全省第一等次。全市水土保持監管履職成效獲淮委高度評價,水美鄉村“生態答卷”惠澤更多鄉村更多百姓。
移民后扶,為水利興而移,為民之福而扶。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市相繼建成石梁河、小塔山等大中型水庫,產生了12.16萬水庫移民,是江蘇省內最大的移民區。 此后,我市一直圍繞實現“庫區水美、移民村美、農民和美”的總體目標,投入水庫移民后扶資金超過43億元, 實施各類水庫移民項目6000余個,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加快了水庫移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2023年,我市代表江蘇首次承辦水利部南方片區移民后扶工作座談會,得到水利部和相關省區市高度贊譽,水庫移民后扶成為我市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