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三聚力 助推全市救助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今年6月19日是第12個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社會救助是黨和政府保障困難群眾的托底性制度安排,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去年以來,市救助管理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民政局黨委的正確領導和社會事務處的精心指導下,按照年初工作部署,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努力打造新的標桿示范。
高站位推進黨的建設 聚力構造黨建引領新高地
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救助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
抓好制度建設,突出政治學習教育。強化黨支部建設,嚴格落實民主集中制原則、班子成員“一崗雙責”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把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錘煉黨性、提高素養的重要途徑,結合主題教育,強化思想淬煉。搭建多元學習平臺,立足崗位開展“微分享”、大討論、問卷調研,促進理論學習轉化應用。
培樹黨建品牌,重視黨風廉政建設。以培樹黨建品牌為著力點,拓寬救助特色黨建品牌的內涵與外延。進一步深化黨建引領“轉提樹”活動,將黨員示范崗、黨員先鋒隊設在救助一線和志愿服務一線。深化廉潔警示教育月活動,筑牢廉潔從政思想防線。以強化紀律監督為導向。在接待大廳設立作風建設意見箱,在公眾號公開投訴舉報渠道,嚴格按照巡察審計要求進行全面檢視整改。
高標準聚焦業務能力 聚力構建救助管理新格局
2023年,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62人次,救助率、返鄉率達到100%。2023年榮獲全市“工人先鋒號”先進集體。
注重新站運營打基礎。以新站搬遷為契機,深入推進新型救助管理能力建設。完善功能設施,新增未成年人活動中心、宣泄室、心理咨詢室等各類功能用房,科學配備安檢門、分區門禁等硬件設施,標準化配備消防設施,健全網格化、智能化、全方位監控系統,全面提升受助人員的安全管理、應急庇護、生活照料水平。優化機制保障,完善工作制度和規范標準,推動救助工作不斷走向精準化、標準化、規范化。強化隊伍建設,通過專題培訓、知識測試等形式,提升救助工作精細化、專業化水平,優化調整服務供給,努力為受助人員提供更加全面、暖心的服務。申報的“實施溫情救助服務”項目榮獲全市“十佳民生實事”之一。
促進多元參與保長遠。以多方聯動發力為依托,積極構建多元救助新格局。救助體系不斷完善,深化四項機制的創新運用,在與社會組織、社區救助點和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加強合作的基礎上,在市高鐵站設立“救助點”,將救助服務窗口前移,及時救助臨時遇困群眾和滯留高鐵站的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有效暢通救助渠道,提高救助效率。尋親安置成效凸顯,利用全國性救助管理尋親合作平臺,探索使用抖音等網絡平臺,實現救助尋親信息推送覆蓋率100%;借助緣夢公益基金、馬義民尋親工作室等多方力量,對80余名已安置人員進行再尋親,成功為6名已安置人員找到家人,成為江蘇省首次已安置人員再尋親成功案例,并被多家媒體報道。共建成果日益深化,充分發揮首批未保共建單位、專家顧問和權益保護大使作用,積極介入東辛農場棄嬰連某、服刑人員王某三子女等監護缺失案件,推動東辛農場棄嬰連某順利落戶安置,建立了一支多方參與的臨時監護專屬志愿服務隊。宣傳引導形式多樣,以“未保宣傳月”“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為載體,通過多渠道宣傳救助政策、實施公益志愿項目、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不斷提升救助服務的社會參與度和美譽度。2023年開展系列活動102場,服務農村留守和困境兒童2000余人次。
突出源頭治理管根本。以拓展跟蹤回訪機制為牽引,深入鏈接“源頭預防”與“后續照料”。強化人員信息收集,依托全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兩庫”——易走失人員信息庫和返鄉人員信息庫,為轄區內易走失、流浪人員和留守、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建立檔案,動態掌握返鄉受助人員監護信息。加大跟蹤回訪力度,重點關注和核查受助人員健康精神狀態、生活水平和監護情況等,有針對性地予以幫扶,確保返鄉受助人員監護到位、關懷到位,2023年回訪率達100%。拓展跟蹤回訪渠道,依托社區救助站點,動態跟蹤管理潛在流浪乞討風險、受助返鄉人員以及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引導社區(村)由“被動發現”轉為“主動幫扶”。
高要求強化底線思維 聚力構筑安全穩定新屏障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牢固樹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切實保障受助人員的基本權益。
強化責任落實,嚴守安全紅線。認真貫徹落實“一崗雙責”“黨政同責”工作要求,嚴格落實全員安全責任制,優化調整個人責任清單,健全安全責任網格。
強化應急處置,筑牢安全防線。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確保救助熱線24小時暢通,救助車輛24小時備勤。針對夏季高溫、冬季嚴寒等天氣特點以及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預見性地加強防范管理,杜絕事故隱患。遇到突發情況,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確保及早發現、快速響應、及時救助。
強化隱患治理,守牢安全底線。堅持問題導向,將日常檢查和集中整治相結合,緊盯全站設施設備、飲食安全、消防安全、車輛使用、衛生防疫等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做到排查分工到人、落實到位。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