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完成2000戶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兩會期間,筆者在梳理我市政府工作報告時發現,隨著我市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市涉及養老的舉措更細更實、更富溫度。與此同時,養老也成為此次參會代表和委員熱議的話題,大家紛紛就推動我市養老事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市現有常住人口459.9萬,老年人口為93.8萬,占人口總數20.40%。老年人口具有增速快、壽齡高、空巢多、不平衡的特點,預計到“十四五”末,全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115萬,占總人口比例的24%以上,同一家庭有兩代老人的現象越來越多。
“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讓舒適、健康、高質量養老日益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成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民生工作。”市人大代表,贛榆區民政局局長、黨組書記范勇表示。之前,我市出臺了32個單位和部門組成的養老服務聯席會議制度,整合資源,推動各部門在職能范圍內共同推動養老服務工作。但由于養老服務推進職能分散在不同的部門,整體推進的合力仍有待加強,與養老服務密切相關的養老保險政策制定與發放、養老機構備案管理、特殊困難老年人救助、尊老金發放、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與政策制定等職能依然由人社、民政、醫療保障部門分別承擔,需要進一步整合。
“建議整合相關部門的養老服務推進職能,成立職責清晰、管理集中統一的老齡工作事務局,作為政府組成部門,專注老齡工作,研究制定老齡發展政策,推進老齡事業健康發展,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范勇表示。
隨著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對管理、服務、護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也不斷增加,但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相關高校畢業生大多不愿到養老機構就業。現有從業人員多為只經過短期培訓的初級護工,難以保證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必將成為我市養老事業發展的桎梏。
對此,市政協委員,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致公黨市委會主委高健建議,加快完善我市養老護理培育機制建設,根據我市老齡化情況,制定養老護理人才培養培訓規劃,支持醫學院校、高職院、中職、醫院、合規的養老護理培訓機構等分別承擔開辦養老護理本科、大專、中職、養老護工等不同層次的養老護理人才培訓教育,形成層次清晰、標準規范、數量比例協調、滿足我市養老服務需求的養老護理人才培養體系,滿足不同層次的人群需求。
要依托職業院校建立養老護理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促進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對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相關人員提高相關待遇并積極宣傳優秀典型,增強職業認同感,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學習并熱愛從事養老護理專業和職業,增強職業自豪感和自信心。對開辦并承擔培養培訓養老護理任務的學校和機構,根據培養成效給予獎補,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升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建設整體水平。
從近年的統計調查來看,隨著港城社會老齡化的日益加劇,老人獨居的現象變得普遍。在生活中,老人很容易因突發疾病、摔倒、疏忽、健忘等原因發生意外。如何讓獨居老人生活更安全,享受到更貼心的養老服務?
對此,市政協委員、市統計局服務業處處長王波建議,大力推行社區智能化、個性化養老服務,以集中居住的社區(居民小區)為載體、以信息智能化為手段、以個性化訂制養老服務為特點,把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有機結合起來,把居家老人與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通過智能化手段聯結起來。“老人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自愿訂制個性化服務內容、項目方式。政府扶持、企業經營、金融支持、醫護聯動,將社區養老服務延伸至家庭,真正做到讓子女放心、老人安心。”王波表示。
與此同時,市統計部門也將結合人口調查,持續摸清我市人口老齡化進程,結合社情民意調查,了解社會公眾對養老服務的實際需求,深入分析我市養老服務工作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努力為探尋養老新模式、提高我市養老服務工作質效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