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加快學校建設
新改擴建中小學25所,新建幼兒園16所。推進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中小學校舍32萬平方米。
- 2. 改善辦學條件
創建優質幼兒園26所。改造提升60所義務教育學校教室照明。
- 3. 呵護學生健康
建立中小學生健康大數據檔案,發布全市中小學生體質監測藍皮書。建設學生星級成長指導中心(心理咨詢輔導室)30個。中小學生近視率較2020年降低1%。
- 4. 資助困難學生
發放各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金8000萬元,辦理大學生生源地助學信用貸款1億元。資助500名困難職工子女、500名貧困殘疾人家庭學生。
- 5. 促進產教融合發展
建設省級現代職教體系試點項目30個。培育省、市級產教融合型企業10家。
- 6. 加快重點醫院建設
市康復醫院投入使用。建設市二院西院區綜合大樓、市第一人民醫院開發區院區、徐圩新區醫療應急救援中心二期、連云區公共衛生中心、東海縣婦幼保健院、灌云縣婦幼保健院。
- 7. 強化疾控體系建設
新建市疾控中心,建成灌南縣公共衛生監測中心,新建6家示范發熱門診。建立應急醫療保障制度,發生重大疫情等緊急情況,將診療救治項目和藥品耗材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 8. 促進醫養結合發展
新建3家醫養結合機構,新增10家鄉鎮(街道)衛生機構醫養結合試點。新增18家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醫保定點協議管理。
- 9.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
建成7個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新改建20個省級標準化村衛生室。新建2家互聯網醫院。建成全市遠程醫療信息系統,覆蓋市縣鄉三級醫療機構。
- 10. 優化醫保服務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610元。全市職工醫保卡定點醫療機構門診、零售藥店實現“同城通刷”。實現“長三角”地區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完成8.8萬名職工加入互助醫療保障計劃。
- 11. 開展醫療惠民服務
全市抗癌靶向藥報銷比例再提高5%,城鄉居民糖尿病、高血壓門診用藥報銷起付標準降低60%。實施“健康寶貝工程”“七免”服務。實現全市幼兒園兒童免費視力篩查全覆蓋。為65歲以上老人、企業退休職工和1.2萬名優撫對象提供免費健康體檢。
- 12. 實施穩就業行動
開展“百企萬人穩崗護航”行動,提供2萬個就業崗位。為退役軍人及家屬定向提供就業崗位8000個以上。開發2000個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設置青年就業見習崗位3000個。
- 13. 強化創業扶持
實施萬人返鄉就業創業“鳳還巢”計劃,扶持返鄉入鄉就業創業1萬人。實施千名巾幗創業主播培養計劃,帶動新創業、就業女性1000名以上。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1000人。開展創新創業活動170場次。
- 14. 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開展政府補貼職業技能培訓5.5萬人次。培訓產業強市緊缺技工5000人次。培訓高素質農民1.3萬人。
- 15. 完善住房保障
完成棚戶區改造2800戶,分配保障房、人才房(公寓)2500戶。完成農房改善8000戶。
- 16. 改造老舊小區
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20個,惠及3.35萬戶。改造老舊接戶線5.7萬戶,改造變壓器957臺。
- 17. 推進公園建設
建設5個城市公園,優化提升2個城市公園,新建9個體育公園。
- 18. 提升小區物業服務
創建省級示范物管項目6個,市級示范物管項目20個。創建省級宜居示范居住區4個。新建66個省級垃圾分類達標小區。新增4000部電梯、160個地下室5g信號全覆蓋。
- 19. 提升公積金便民服務功能
實現長三角“三省一市”公積金“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支持新就業人員補繳公積金,發放新就業人員公積金貸款6000萬元。
- 20. 建設環衛設施
擴建餐廚垃圾處理廠,實現城區餐廚廢棄物全部無害化處理。新建二類以上公廁10座。東海縣、贛榆區生活垃圾焚燒設施投入運營。
- 21. 優化基層社區服務
新建改建26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新增2個縣區公益性心理咨詢服務中心。新增2個省級15分鐘便民服務圈建設試點。建設45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示范社區。
- 22. 提檔升級便民市場
升級改造菜市場5個。建設鄰里中心3個。建設白虎山綜合商品城。
- 23. 優化辦事軟環境
24部門聯動構建“一企來”企業服務熱線,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難題。 建設“我的連云港”app縣區板塊,新增縣區政務服務、便民服務事項不少于40項。
- 24. 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減收中小微企業社保費4億元。發放“富民創業擔保貸款”、“工會貸”等補貼性創業貸款4億元。引導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不低于8000萬元。
- 25. 改善農業基礎設施
實施灌區改造,新建改建灌溉泵站197座、渠道600公里,提升55萬畝農田灌排保障水平。
- 26. 提高低收入群體增收能力
開展“10萬低收入戶技能提升就業保障”行動。扶持24個鄉鎮扶貧產業園新增加扶貧車間50個。建立完善400萬元困難退役軍人“關愛基金”。
- 27. 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73元。完成2100戶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改造5個標準化農村區域性養老中心。新建400張家庭照護床位。建成灌云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養中心。
- 28. 關愛困境兒童
新建6個省級兒童“關愛之家”示范項目。建設市救助站(未保中心)。“海生草”關愛困境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幫扶3000名兒童。建設600個事實孤兒“夢想小屋”。為全市2.2萬余名農村留守兒童購買關愛保險。
- 29. 提高殘疾人保障水平
為1500名重度殘疾人開展居家托養服務,為5萬名困難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為1萬名重度和困難殘疾人代繳養老保險。
- 30. 提升社保卡服務功能
實施社保卡“一卡通”工程,將社保卡功能拓展至交通出行、普惠金融、社區服務等便民服務領域,業務服務類型由7類增加至13類。
- 31. 發展普惠托育服務
開展“一鄉鎮一街道一普惠”試點,創建省、市級普惠托育示范試點項目10個以上。
- 32. 實施法律援助惠民工程
為4500名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培育4200名社區網格法律明白人。開展“四級五進”婦兒維權服務活動30場次。
- 33. 提高應急救護能力
實施電梯安全與應急救援“天眼”工程,加裝電梯轎廂內智能監控裝置3500臺。在公共場所投放15臺自動體外除顫器。開展群眾性工傷預防和應急救護培訓7萬人次。
- 34. 提升城際交通
建設連淮、連宿高速公路。花果山國際機場投入運營。建成新機場長深高速互通及連接線、新機場至204國道連接線。
- 35. 優化城區交通
新建、改造40條城區道路。對40座城區橋梁檢修消險。整治20條背街小巷。新辟優化調整公交線路10條。
- 36. 改善農村交通
新改建農村公路350公里,改造橋梁20座,實施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200公里。
- 37. 試點智慧停車體系
建成智慧停車綜合管理系統,在主城區核心區域內試點智慧停車,建設運營車位2000個。
- 38. 加大文體設施建設
完成市工人文化宮改造提升,打造示范文化站30家。新改建市圖書館分館5家。新建“星級職工書屋”40家。建成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設北固山全民健身步道、碩項湖健身步道。
- 39. 組織文化下基層活動
開展基層文化系列活動300場次,組織送戲下鄉公益巡演1400場次以上。全年送電影下鄉不少于1萬場次。
- 40. 推進全民健身運動
承辦省級體育賽事6項以上。舉辦全市職工運動會等全民健身類體育賽事活動80項以上。新增3個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 41. 加強社會治安管理
新建22個“1、3、5”分鐘治安快速反應圈,進一步提高見警率。開展“護校安園”專項行動,配齊完善“護學崗”610個。建成市、縣兩級9個反通訊網絡詐騙中心。
- 42. 護航食品安全
完成6批次/千人食品安全抽檢。整治提優食品小作坊20家。培育省級、市級放心消費示范先進單位65家。
- 43. 加強藥品監管
藥品質量監督抽樣不少于800批次。對全市疾控機構、疫苗接種單位實施疫苗安全全覆蓋檢查。
- 44. 保障飲用水安全
實施薔薇湖水源地功能提升工程,復墾2000畝棄土區。改造農村老舊送水管網150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0萬人。
- 45. 鞏固防洪安全
完成玉帶河閘拆建。實施新沭河防洪治理工程,疏浚河道11.38公里,拆建沿線病險涵閘。
- 46. 提升消防安全
建設消防智慧指揮平臺,全市市政道路消火栓補建982個、維修348個。修建防火護林站15座,防火道路31公里、蓄水池35座。
- 47. 推進城市污水治理
建設70平方公里城市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新建污水管網80公里。
- 48.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建成100個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167個美麗宜居鄉村、45個省級綠美村莊。完成200個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完成80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 49. 提高環境監測能力
建設360個地下水水質監測井,完成全市地下水環境監測調查。建設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實現水、氣、聲等全要素生態環境智能監控。
- 50. 實施生態修復
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恢復濱海濕地和岸線生態功能。完成濕地修復2000畝。實施石梁河生態修復,完成生態復綠面積50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