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竣工前掃淺工程正式進入沖刺階段。為確保項目順利收尾,項目部全體人員連日來克服天氣多變、時間緊張等諸多難題,堅守安全底線,全力追趕工程進度。
去年9月17日,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全線正式開通使用,這是江蘇省首條30萬噸級深水航道。航道全長70.5公里,工程于2009年獲批,一期工程、二期工程連云港主港區航道分別于2016年和2020年建成投用,二期工程徐圩航道于去年8月18日通過交工驗收。
“主港區航道和徐圩航道相繼建成以來,航道有所淤積,淺灘航段水深已淺于設計通航水深,為滿足二期工程竣工驗收和30萬噸級船舶通航需要,我們從5月份開始實施竣工驗收前掃淺工程。”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建設指揮部現場管理處處長趙越介紹,掃淺工程維護疏浚量合計2704.7萬方,維護疏浚總工期約7個月。隨著掃淺工程完成,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也將在年底竣工驗收。
站在徐圩港區岸邊,依稀可見海面上2艘耙吸船正在作業,通過艏吹管將泥土吹到陸上指定區域。“航道土質是最大難點,遍布硬黏土和密實粉土粉砂,還存在大大小小的鈣質結核。”趙越表示,由于地質特殊,連云港港航道疏浚區的下層土質堅硬異常,黏性土層中夾雜大量結石,遍布了幾乎所有施工區域,且厚度較大、分布不均,施工難度極大。
為了突破施工生產瓶頸,廣大工程建設者集思廣益,不僅發明了新型葉輪等設備,還通過將“智慧工地”系統全方位覆蓋項目駐地、吹填現場、施工船舶高峰期,實現了現場管控可視化、安全管理智能化、生產信息數字化以及安檢預警自動化。依托30萬噸級航道工程建設開展了大量科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內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
我市是“一帶一路”強支點城市,肩負著共建“一帶一路”、打造中西部地區出海口的歷史重任。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在開敞海岸淤泥質淺灘建設的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航道,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的建成投用,貫通了中國中西部連接世界版圖的“海上動脈”,不僅進一步穩固了連云港港的國際樞紐港地位,完善了中亞國家出海口功能,還對落實推進“五通”對接“五路”要求,打造“一帶一路”標桿和示范項目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