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隨著響亮的汽笛長鳴,一批滿載礦石的貨輪徐徐駛入連云港港,經過港口全流程皮帶機轉運、卸貨,這些礦石將通過公鐵水運輸發往國內市場。這是江蘇唯一通航40萬噸級船舶的世界級深水大港——連云港港的日常景象。
幾乎每天都有30萬噸級以上船舶進出港,國際樞紐海港的效能得以充分發揮,底氣來源于12月18日通過竣工驗收的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
國家工程,國之重器。
歷時14年建設,長達70.5公里、開挖厚度-23.1米、疏浚總量超2億立方米的深水航道,讓碧波化通途。
淤泥質海岸建深港的瓶頸一舉被打破,在復雜條件下淤積預報、疏浚土筑堤等核心技術對我國4000公里同類型岸線建港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這條在開敞式海域淤泥質淺灘上建成的等級最高、開挖厚度最大、開挖里程最長、疏浚量最大4個“世界第一”航道,是對連云港打造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標桿示范”的最佳助力。
知難而行逐夢深水港
向海圖強,夢圓深水大港。這個夢想,肇始于上個世紀。
早在20世紀70年代,科研人員就已通過長達16年的研究與實驗,對連云港能否在淤泥質海岸上建設深水大港得出了“泥沙來源枯竭、沖淤平衡、略有沖刷”的科學結論,但后來因有兩名學者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在災難天氣中航道會有堵塞的可能,對連云港深水大港建設提出質疑,導致計劃擱淺多年。
直到21世紀初,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建設躍上了省、市政府的議事日程。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連云港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并被賦予牽引江蘇沿海開發、促進國家東中西區域共同發展的重任,正式拉開了連云港港以“一體兩翼”為構架的大開發、大建設序幕。
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舉全省之力支持連云港發展,交通運輸部對連云港發展也給予特別支持,將30萬噸級航道工程作為加快連云港發展的戰略要點著力推進。
然而,能為與有為之間,依然隔著鴻溝。
“連云港港屬于典型的淤泥質海岸,近岸水淺灘高,整個海灣處于開敞無掩護狀態。在這種高灘面淤泥質海岸上建設深水航道,許多專家認為建得起也保不住。”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建設指揮部原常務副指揮沈雪松介紹。航道開建前,每年超過200天連云港海域為黃色渾水,在風暴潮、臺風浪作用下容易形成回淤,量可達正常天氣下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知難而行,唯有敢字當頭。為實現“挖得出、穩得住、用得起”的建設目標,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和連云港市聯合組織國內數十個設計咨詢與科研單位,并聘請20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對該工程的建設必要性、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進行了歷時4年的科學研究與論證,最終對連云港能否建設深水航道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以最快的速度拿到批復,歷史定格在2011年3月17日,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開工,連云港人的深水大港夢正式起航。
科研攻關挑戰不可能
航道是港口的“咽喉”,決定了港口的通過能力、服務能力和發展程度。
“最頭疼的問題是,在軟黏的淤泥里,人工向下開挖一個相當于8層樓高的深槽,邊坡能立得住嗎?”參與方案設計的上海航道院副院長馬興華說,“即便邊坡立得住,每年航道回淤疏浚,維護的費用也相當驚人。”
一批國內水運行業頂級專家學者聚焦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技術研究和攻關。由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建設指揮部聯合科研、設計單位開展的《開敞海域淤泥質淺灘深水航道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列入國家“863”計劃課題,重點解決海床性質及岸灘穩定性、水動力泥沙條件、航道回淤等技術難題。
“我們一趟趟地去現場把連云港海域的水、泥運過來,利用實驗室航道防淤減淤研發平臺,開展現場觀測、室內試驗、理論分析及數值模擬,然后再回去實地論證。”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博士龐啟秀回憶說。經過不懈努力,他們分析了回淤的主要泥沙來源、常態回淤時空分布的主因。
“在一期工程中,將原先15萬噸級航道等深線提高了4米,在海底形成一個槽,確保水流相對穩定。”河海大學原校長張長寬說,同時變邊坡開挖技術的引入,有效保證了航道邊坡不塌方,最終實現了回淤量很小的目標。
一場科技競賽,在各施工單位中悄然拉開序幕。
“航道土質是最大難點,遍布硬黏土和密實粉土粉砂,還存在大大小小的鈣質結核,施工難度極大。”回憶起那段難忘的建設歲月,中交天航局“通途”輪船長王世倫說。中交疏浚研發團隊研發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耙吸挖泥船超高壓沖水耙頭系統,平均挖掘效率較同類船舶提升了12%,萬方油耗降低了4%,有效推動了工程的順利實施。
2016年,就在一期工程竣工驗收的那一年,我市又開展了江蘇省交通運輸科技項目“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科技示范工程”建設。在轉化應用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和徐圩港區防波堤工程科技成果的基礎上,開展大量的深化研究和同步應用,同時研發形成新型桶式基礎結構的BIM技術。
開港90年淺水入深藍
開港90年,連云港港終于從淺水邁向了深藍,成功邁入國際深水大港行列。
“在建時,世界第一是毋庸置疑的。”上海航道院原院長周海說,作為開敞海域淤泥質淺灘深水航道的典型工程,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工程在航道等級、開挖厚度、開挖航道里程、疏浚量方面都是國際領先的,捧回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淺水深用”建港變為可能,航道工程進入正常運行管理、全面發揮效益的新階段。
昨日,驅車行駛在徐圩新區的堤道上,抬眼望去,銀色、藍色、棕色的管道緊密排列,上下縱橫,將海洋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區域,白色的海鳥不時在遠處的海面上飛翔。大船停靠在碼頭邊,通過縱深穿越整個園區的管廊,油、氣等大批大宗原料無需多余人力,便可自動從碼頭卸運后輸送至煉化工廠的罐區。這里幾乎沒有工人的身影,卻無時無刻不在高效產出化工產品,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貢獻著石化力量。
自30萬噸級航道正式通航后,盛虹煉化碼頭于2022年10月9日成功接卸江蘇省首艘30萬噸級原油船舶“遠金湖”輪,加快實現了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原料進口通道的全面貫通,原料從港口到倉儲罐區再到生產裝置,實現無縫連接,為盛虹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在高等級航道、高標準港口的助力下,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躋身2023全國高質量發展化工園區第14位。
“30萬噸級航道的開通使用,從根本上提升了連云港港的功能,穩固了連云港港國際樞紐港的地位,為重大產業項目落戶我市創造了先決條件,對布局原油儲備和重化工產業、優化區域投資環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毛善通說,港口能級及空間實現跨越式發展,有力支撐了多項國家戰略的實施。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連云港港主港區防波堤的建成和航道的提檔升級,主體港區年均含沙量已降至0.1千克/立方米以下,往外海沿程回淤厚度僅為預測值的58%,港灣海水越來越藍,充分驗證了之前回淤量微小的科學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