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07-00387 | ||
發布機構 |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 發文日期 | 2007-09-20 |
標 題 | 市政府辦公室轉發市民政局關于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意見的通知 | ||
文 號 | 連政辦發〔2007〕182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市民政局擬定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 ||
時 效 | 根據《連云港市人民政府關于宣布廢止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決定》(連政發〔2018〕11號),此文件已宣布失效。 | 文件下載 |
市政府辦公室轉發市民政局關于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意見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市民政局擬定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七年九月二十日
關于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
(市民政局 2007年9月)
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中央和省關于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
農村社區建設,就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托村(居)黨組織和村(居)委會,把農民群眾組織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農民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并依靠自身力量,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社會各方面參與新農村建設提供一種栽體,促進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讓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可以整合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管理功能向農村延伸,科學技術向農村擴散,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促進農村社區各項事業協調健康發展。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可以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機制,為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管理、反映訴求開辟渠道,增強村級組織服務功能,提升村級組織管理水平,使農村社區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發揮服務作用,在密切黨和政府同農民群眾的關系上發揮橋梁作用,在維護社會穩定上發揮促進作用。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我市實現跨越發展和崛起騰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深化村民自治,提升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功能,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社會和諧。
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服務群眾的原則。要以服務農民群眾為宗旨,確立“只予不取、造福群眾”的民本思想,把滿足全市農村發展和農民物質文化需求,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文明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農村社區建設成果的標準。
——擴大民主、村民自治的原則。要以農村社區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村民自治,切實尊重和保障農民群眾參與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權利,提升農村社區管理與服務功能,增強社區凝聚力,完善村黨組織領導下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機制。農村社區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社區構成要素,合理設置,原則上按 “一村一社區”設置,對居住較分散的村,經上級部門批準,也可以按自然村(組)設置。
——社區為主、政府推動的原則。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培育農村社區民間組織和專業經濟合作組織,開展群眾性互助和自娛自樂活動,增強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和家園歸屬感。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實現財政向農村傾斜。
——整合資源、共建共享的原則。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農村社區建設,形成有效的共建機制,對各項惠農政策、措施和各方的物質幫助進行有效整合,使之達到社會效益最大化。
——群眾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民群眾意愿,考慮村集體和村民的經濟承受能力,按照“一事一議”的要求確定農村社區建設項目,力戒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
三、工作目標
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目標是: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加強村民自治組織建設,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基層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服務體系,全面推進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各類組織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文化教育建設、平安建設,加強和改進農村社區服務,努力建成村(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農村社區。2007年作為我市農村社區建設基礎年,在全市各鄉鎮確定1—2個村作為農村社區建設試點村,積極培育農村社區典型,有條件的縣區今年可以先行推開,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60%以上的農村建立農村社區,其他縣區按照農村社區試點的經驗和基本模式,普遍開展農村社區建設。
四、主要任務
(一)推進民主政治建設。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基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保證農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支持和保障村委會有效開展工作,確保村民代表依法產生,支持村民代表會議,依法對村級事務行使決策權。村委會成員的產生符合民主選舉程序,制度健全,工作規范。村務公開工作及時、規范。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民主理財小組能夠發揮民主監督和參與民主管理作用。社區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健全并定期開展活動。
(二)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每個社區都要建設一所綜合服務中心,按照“辦公用房小、服務用房多、活動用房大”的用房原則設置,社區服務中心應具備“六室兩欄一站一校一場所” 基本功能,六室為社區事務室、社區警務室、社區調解室、社區圖書閱覽室、社區文娛室、社區計劃生育服務室;兩欄為中心宣傳欄、中心公示欄;一站為社區衛生服務站;一校為社區學校;一場所為村民戶外活動場所。
(三)完善服務保障功能。形成以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各類專項服務網絡,為群眾提供安全、方便、周到的服務。建立健全農村社區困難群體的社會救助制度,對符合“低保”、“五?!睏l件的困難群眾及時辦理申報手續,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和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逐步解決困難群體“治病難”問題。落實優撫優待政策,完善自然增長機制,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和農村養老保險。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咨詢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診療服務。推進農村社區公共就業和維權服務,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免費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和培訓;推進農業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連鎖店進鄉村,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發展社區民間組織和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基本實現農技咨詢、農資采購和大宗農副產品銷售不出村。
(四)繁榮社區文化教育。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紐帶,充分發揮農村社區文化活動陣地作用。把社區學校建設成為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學習型社區的重要載體,開展各類培訓教育,宣傳推廣實用技術和致富信息;開展科普、普法、思想道德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宣傳教育。要經常組織健康有益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深入開展和諧社區、星級社區、文明家庭和爭做文明市民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五)加強農村平安社區建設。落實農村平安建設各項要求,深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社區警務建設,設立社區警務室,加強治安聯防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民兵在農村社區平安建設中的作用,建設一支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素質過硬的治安聯防隊伍,提高社會治安防控能力。建立健全治保、幫教、調解、法律服務、普法宣傳等群眾組織,強化社區溝通上下、化解矛盾的功能,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組織作用。落實群眾來訪接待制度,妥善處置群體事件,避免群體性越級上訪。打擊社會黑惡勢力,掃除“黃賭毒”等丑惡現象。充分利用社區教育等公共資源,定期舉辦法制講座,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群眾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努力建設秩序好、發案少、群眾滿意的安全社區。
(六)整治美化農村人居環境。以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和綠化美化為主要內容,重點實施農村道路修整工程、農村污水處理工程、農村垃圾清理工程和農村環境美化工程,著力解決農村存在的“臟、亂、差”問題。積極推行“三通、三改、三清、三化”進社區,即通自來水、通網絡、通有線電視;改灶、改路、改廁;清理垃圾堆、糞堆、草堆;實施農村社區主要街道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努力打造“美麗家園、魅力港城”農村新風貌。
五、保證措施
?。ㄒ唬┣袑嵓訌妼r村社區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事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和系統工程。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要建立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指導、有關部門協同、村級組織實施、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農村社區建設運行機制。按照城鄉社區統籌發展的要求,調整充實各級社區建設協調指導委員會,增加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職能,加強對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協調指導。社區建設協調指導委員會各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各鄉鎮政府要指導村級組織制定好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幫助解決農村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要統一社區標識,城鄉社區一律懸掛全省統一的“江蘇社區”標識。各村(居)委會要在村(居)黨組織的領導下,負責農村社區建設的具體組織實施工作。各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把農村社區建設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范疇,一同部署,一體推進。
(二)加大投入,整合資源,為農村社區建設提供物質和資金保障。各級政府要將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列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各級財政部門要逐年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的投入。各涉農部門要統籌使用各項涉農資金,支持農村社區建設。要積極鼓勵企業和個人以資金、設備、技術、信息等方式投入農村社區建設。積極動員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以捐贈、投資等方式興辦社區服務項目。通過各方努力,逐步建立起以各級財政、村集體積累資金投入為主體,以各級涉農資金、單位幫扶投入為輔助,以村(居)民自愿捐助、社會各界捐助為補充的農村社區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
(三)建立多層次的社會參與機制,壯大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目標考核、民主評議、工資待遇、保險、獎懲等制度,激發農村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農村社區工作人員培訓管理制度,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實施農村社區建設援建計劃,建立市、縣(區)機關、事業單位與農村社區結對幫扶與派出指導員制度,幫扶單位在投入相應的物力、財力的同時,選派指導員定期到農村指導社區建設,推進農村社區快速發展。充分發揮農村“兩委”班子成員和社區黨員的帶頭作用,建立“黨員奉獻日”制度,社區黨員每月至少用一天的時間為社區提供義務服務。發揮好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農民的作用,依托共青團、婦女組織等成立社區志愿者組織,不斷壯大志愿服務隊伍。
(四)建立績效評估考核機制。對農村社區建設實施量化考核,及時掌握和通報工作動態,對工作進展遲緩、被動應付的,及時加以督促改進,對工作開展有力,成效明顯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制定切實有效的考核辦法,確保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深入扎實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