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05-00287 | ||
發布機構 |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 發文日期 | 2005-08-10 |
標 題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2005至2007年度食品放心工程規劃的通知 | ||
文 號 | 連政辦發〔2005〕111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2005至2007年度食品放心工程規劃的通知 | ||
時 效 | 根據《連云港市人民政府關于宣布廢止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決定》(連政發〔2018〕11號),此文件已宣布失效。 | 文件下載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2005至2007年度食品放心工程規劃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連云港市2005至2007年度食品放心工程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二○○五年八月十日
連云港市2005至2007年度食品放心工程規劃
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我市自2003年7月實施食品放心工程以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食品安全形勢趨于好轉,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推動我市食品放心工程進一步實施,結合我市實際,制定連云港市實施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整治到位,務求實效,確保全市人民的身體健康”為目標,以“標本兼治,著力治本”為原則,以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危害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為重點。立足當前,規劃長遠,保障廣大市民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促進連云港市食品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主要目標
在實施食品放心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工作力度,通過三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長效管理機制和良好的安全秩序。
1.理順食品安全綜合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市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協調、分工協作,責權明晰,高效權威”的食品安全綜合監管體系。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加強部門配合和信息溝通,建立一套各方聯動、反應靈敏,快速動作,穩妥高效的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
2.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抓好食品安全制度規范、管理服務系統與運行機制的建設。
3.加強源頭治理,所轄四縣全部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整體推進縣”。
4.加大整治力度,把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降到最低水平,把食品安全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5.繼續開展“放心肉菜糧工程”,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全面延伸到四個縣。
6.加強食品安全法制教育、誠信教育,提高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誠實守信意識和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
三、分段目標和實施步驟
(一)分段目標
1.蔬菜農藥殘留平均超標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
2.畜產品“瘦肉精”平均檢出率每年下降0.5個百分點;
3.符合國家規定的10大類大中型食品生產企業獲生產許可證2005年底達90%,到2006年底達95%,到2007年底達100%,五類食品實行安全準入上市;
4.大型商場(超市)進貨索票率到2005年底達90%,到2006年底達94%,到2007年底達98%;中型商場(超市)進貨索票率到2005年底達83%,到2006年底達88%,到2007年底達93%;
5.學校食堂量化分級率2005年底達90%,到2006年底達95%,到2007年底達到100%,餐飲業量化分級2005年底達60%,到2006年底達70%,到2007年底達85%以上;
6.面粉、肉類、兒童食品加工企業到2005年底基本消除濫用食品添加劑的違法行為,到2007年底徹底消除濫用食品添加劑的違法行為;
7.2005年度做好食品安全信用體系試點準備工作,2006年度開展食品安全信用體系試點,2007年度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推開。
(二) 責任分解
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的“一個監管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原則,采取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方式,進一步理順食品安全監管職能,明確責任。農業部門負責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質監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衛生部門負責餐飲業和食堂等消費環節的監管。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對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督、組織協調和依法組織查處重大事故。經貿、農業、糧食、海洋與漁業、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流通、消費、種植養殖、食品加工、食品進出口等環節的管理工作。
(三)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為調整部署階段,時間為2005年8月到12月。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進一步調整部門職能,落實責任。組織學習《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按照《連云港市實施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規劃》,各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為集中實施階段,時間為2006年1月到2007年6月。各縣區按照規劃要求,組織各有關部門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加大無公害農產品、水產品基地建設;整頓食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加強餐飲業的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堅決取締無證照生產經營行為和取消不符合生產經營要求的企業資格。深入開展“放心肉菜糧工程”等各項工作,有計劃地開展食品安全信用體系試點工作并逐步推開。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本部門、本系統專項整治工作的經常性督促檢查。市食品藥品監管局會同有關部門,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督查組進行督查。
第三階段為總結驗收階段,時間為2007年7月至12月。各縣區及有關部門,對照《實施食品放心工作評價辦法》,認真開展自查自糾,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市食品放心工程相關部門在市政府統一組織下對各縣區食品放心工作實施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和驗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調整食品安全部門職能,保證食品安全各監管環節到位。建立健全規范的食品安全責任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溝通與發布機制。規范食品安全案件舉報、投訴、移交、查處工作流程,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預警與應急處理機制。
(二) 加強監管網絡體系建設。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和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組織下,逐步形成層級分明、責任明確、分工協調、縣區政府領導、部門業務指導、居委會(村委會)為網底的食品安全監管立體網絡。加強各部門之間食品安全工作的協調與溝通,形成統一、規范、協調的工作機制和快速、準確、穩妥的反應機制。
(三) 加強標準與檢測體系建設。加快食品生產的標準化建設,完成各類食品的市級標準制定工作。加大食品安全檢測工作的投入,各農貿市場配備檢測室并正常開展檢測。各相關部門檢測能力進一步提高,確保常規監測、檢查評估和應急處理任務的順利完成。
(四) 加快誠信教育及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規范、引導、督促。嚴厲打擊食品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充分發揮警示和懲戒作用。通過宣傳教育、需求培育、失信聯防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食品安全信用意識,營造食品安全信用環境,創造食品安全信用文化。大力推進食品生產企業質量建檔工作。重點建立已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15類產品生產企業的質量檔案,盡快建立食品企業質量信用體系。加快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進程,并實行動態管理。通過三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監管體制、征信制度、評價制度、披露制度、服務制度、獎懲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 建立監測、預警及應急體系。農業部門負責發布有關初級農產品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檢測信息。質監、工商、衛生等部門負責聯合發布市場食品質量監督檢查信息。食品藥品監管局作為牽頭單位負責收集匯總、及時傳遞、分析整理,定期刊發食品安全綜合信息。加強各部門之間、縣區政府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建立各部門間食品安全信息溝通協調機制和食品安全信息報送網絡,逐步形成統一、科學的食品安全信息評估和預警指標體系,及時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勢,對食品安全問題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整治、早解決。開展食品安全現狀調查,了解掌握食品安全基本狀況,特別是食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基本情況;分析食品安全形勢,定期向社會公布食品安全狀況,有效控制食品安全危險因素。
(六) 加強執法監督及違法查處。以機構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基層執法隊伍的思想建設、業務建設和作風建設,強化法律法規培訓,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充實基層執法人員力量,嚴把人員“入口”,暢通“出口”,加強監督,嚴肅法紀;切實改善執法裝備和檢驗監測技術條件,保證辦公辦案和監督抽查等經費。集中力量及時查處危害深、影響廣、案值大的食品安全大案要案,依法嚴懲違法犯罪團伙和首惡分子。對發案率高、重大案件久拖不結的縣區和單位,市政府和有關行政執法、司法部門可組織力量直接查辦,并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重大典型案件查處結果要及時向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