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06-00763 | ||
發布機構 |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 發文日期 | 2006-09-11 |
標 題 | 市政府關于加快全市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 | ||
文 號 | 連政發〔2006〕164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近年來,我市氣象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建設了一批以花果山新一代天氣雷達為代表的氣象現代化基礎設施,初步建立了氣象監測、預報和服務體系,為防災減災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
時 效 | 根據《市政府關于廢止部分規范性文件的通知》(連政發〔2020〕95號),此文件已廢止。 | 文件下載 |
市政府關于加快全市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加快全市氣象事業發展,更好地為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和《省政府關于加快全省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蘇政發[2006]67號),結合連云港實際,現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認識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連云港市東臨黃海,是海陸氣候過渡、暖溫帶和北亞熱帶氣候過渡的重疊地帶,地形地貌復雜,氣象災害頻繁。作為農業大市和重要的海港城市,氣象災害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巨大,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較重;同時,連云港市氣候資源豐富,是風能、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氣候能源的較豐富區,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和較大的經濟、環保和生態價值。氣象事業作為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在防災減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服務群眾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氣象事業,不僅是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應對突發氣象災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近年來,我市氣象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建設了一批以花果山新一代天氣雷達為代表的氣象現代化基礎設施,初步建立了氣象監測、預報和服務體系,為防災減災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氣象事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主要是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尚未形成,尤其是海洋氣象監測近乎空白,預測預報水平亟待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氣象工作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尚不完全適應。“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氣象事業發展一定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全面提高天氣氣候監測、預報、服務能力,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開發利用生態資源和可再生清潔能源,更好地發揮支持、服務和保障作用。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積極推進氣象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二、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今后一個時期,全市氣象事業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大力提升氣象工作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城鄉安全的保障與支撐能力,為我市建設國際化的海濱城市、現代化的港口工業城市和山海相擁的知名旅游城市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氣象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是:到2010年,初步建成結構合理、布局適當、功能齊備的綜合氣象觀測、預報預測、公共服務、氣候資源評估利用服務體系與技術保障體系,氣象現代化和人才隊伍的建設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等處于全省先進行列。到2020年,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布局科學、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科技水平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氣象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高,氣象事業整體實力處于全省前列。
三、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氣象公共服務能力
(一)加強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和信息系統建設。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是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要針對氣象監測的薄弱環節,大力加強包括環境氣象觀測在內的氣候觀測系統、衛星遙感、雷電定位及自動氣象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沿海災害性天氣氣候監測網、中小尺度加密觀測系統以及設備運行保障系統建設,加快建立并完善固定和移動并舉的全天候立體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信息系統是我市基礎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省級氣象信息網絡和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的基礎上,建成聯通全市各地各部門氣象信息高速傳輸網絡,提高氣象信息的存儲、加工和分發能力。
(二)完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以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為核心,綜合應用多種探測資料和預報預測技術,不斷提高預報預測水平。重點以數值預報為基礎,融合地理信息系統應用等技術,加快預報預測精細化進程,加強雷電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及短時臨近天氣預報系統建設,做好影響我市的各類災害性、突發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的預報預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重點支持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建設,支持氣象科技研究,為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提供技術支撐。
(三)健全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體系。堅持避害與趨利并舉,建立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和預警應急系統。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按照《連云港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在政府應急指揮機構的統一領導下,建立組織協調順暢、部門分工明確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重點強化對臺風、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預警預報和應急響應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重大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監測、調查、鑒定和影響評估的能力建設,增強對農林業病蟲害、地質災害、森林火險、海損、城市積澇、有毒有害氣體及核物質泄漏、區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預警和應急保障能力。
(四)建立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強化氣象公共服務職能,加快構建現代化氣象服務體系。一是強化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業務服務系統,開展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工作,科學調整種植結構,為發展高效、外向、生態農業服務,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強化旅游和海洋氣象服務工作。針對我市旅游、海洋氣象服務薄弱環節,氣象部門要會同旅游、海事、海洋與漁業等部門,加快建立專業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努力提高低能見度、積雪、結冰、暴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警服務能力,為海洋捕撈、灘涂開發、旅游活動等提供實時氣象保障服務。三是強化城市氣象服務工作。氣象部門要加強與衛生、環保、市政等部門的合作,建立健全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積極做好城市積澇、熱島效應和大氣污染等城市氣象災害的動態監測和預警預報。四是要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06]28號),認真執行雷電防護設施定期檢測制度。嚴格防雷工程的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防雷工程設計必須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技術規范,施工單位必須嚴格按照設計方案進行施工,并主動接受氣象部門的監督,未經驗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五是提高服務質量。積極改善服務手段,拓寬服務領域,豐富服務產品,完善氣象預報預警發布與傳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氣象服務的多樣化、精細化需求。廣播、電視、報紙、網絡、通信等媒體要依法做好公共氣象信息的傳播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形成暢通的氣象信息服務渠道,擴大氣象信息的公眾覆蓋面,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時效性。
(五)加強氣候資源利用評估體系建設。要重視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強氣候和氣候變化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研究。一是加強對氣候資源普查和規劃利用。組織進行氣候資源高分辨率普查,進行氣候資源區劃。重點開展海洋、城市、農業、濕地、林地生態等環境氣象監測和評估,為制定生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劃提供依據。二是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建立健全現代化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和作業系統,積極拓展人工影響天氣服務領域,增強空中水資源開發利用能力,重點開展抗旱蓄水、森林滅火、降溫節能和凈化城市空氣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三是積極開發氣候資源。提升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的氣象服務水平,為大型風電場勘察、選址、建設、運行和太陽能開發利用提供氣象技術服務。四是積極組織實施氣候可行性論證。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工程建設、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各級氣象行政主管部門要依法組織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避免和減少重要設施遭受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的影響,防止因氣候資源開發使用不當而破壞生態環境,確保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協調。
四、積極推進氣象法制、機制和體制建設
(一)進一步加強氣象法制建設。根據國家氣象法律法規,結合實際,積極做好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開發與保護、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地方性氣象法規規章相配套的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全面加強執法監督,為發展氣象事業提供法律保障。
(二)進一步完善氣象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將地方氣象事業納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切實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力度,把增強氣象能力建設和隊伍建設所需事業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切實加大對重大氣象工程、氣象科技研究和技術開發項目的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按照屬地原則和有關規定做好氣象部門職工的地方津補貼發放和醫療、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障工作。
(三)加強氣象科技創新機制建設。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推進氣象科技進步。積極開展氣象科技攻關,重點加強精細化數值預報產品釋用技術、災害性天氣預報預測技術、海洋天氣預報技術、重大氣象災害預警及防御應急服務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建立多渠道的氣象科技投入機制,合理安排重大氣象研究和新技術推廣經費。
(四)完善氣象人才隊伍建設機制。積極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激勵研究型業務人才成長的相關機制。以氣象科技項目和業務崗位為依托,大力培養適應新時期我市氣象事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將氣象科技人才與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各地人才培養計劃,給予經費支持。加大氣象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投入力度,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氣象科技教育,提高氣象隊伍的整體素質,造就一支適應氣象事業發展需要的氣象人才隊伍。
五、切實加強對氣象工作的組織領導
加快發展氣象事業,是各級政府履行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的一項重要任務。各縣、區要將氣象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解決氣象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促進氣象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將《氣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氣象事業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統籌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氣象資源。各級氣象部門要切實履行管理職能,創新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依法管理我市涉及氣象領域的各項活動。要加強氣象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氣象行政執法的能力和水平。對氣象基礎設施保護和氣象探測、公共氣象信息傳播、雷電災害防御等活動,要加大依法監管的力度,確保氣象法律法規全面貫徹落實。要進一步加強氣象行業管理,建立氣象事業發展的聯合協調機制和氣象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氣象信息平臺,積極提供并共享大氣、水文、海洋、環境、生態等方面的數據信息。各級各部門共同努力,促進全市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六年九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