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府文件> 失效文件
            索 引 號 k12498411/2006-00767
            發布機構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發文日期 2006-09-28
            標 題 市政府關于印發連云港市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通知
            文 號 連政發〔2006〕172號 主 題 詞
            內容概述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加快推進跨越發展、崛起騰飛的關鍵階段。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推進全市科技進步,特制定本規劃綱要。
            時 效 根據《連云港市人民政府關于宣布廢止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決定》(連政發〔2018〕11號),此文件已宣布失效。 文件下載

            市政府關于印發連云港市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連云港市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已經市十一屆政府第69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二○○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連云港市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加快推進跨越發展、崛起騰飛的關鍵階段。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推進全市科技進步,特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總體要求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方針,全面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發揮區域特色優勢,堅持跨越式發展和跳躍式創新并重、構建創新平臺和推動科技創業并舉、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相融、園區引領和集群示范互動。堅持為經濟社會發展直接服務的戰略取向,以應用技術自主研發和先進技術自主應用為重點,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攻方向,帶動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走一條以應用開發為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全面提升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能力,為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奠定良好基礎。

            十一五時期,我市科技發展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為主線,堅持六項原則,即:堅持立足本地科技優勢,突出重點、加強集成、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以技術跨越帶動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堅持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努力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相結合,全面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充分發揮人才在創新創業中的關鍵作用;堅持開放配置科技資源的合作機制,有效集聚和吸納國內外科技資源。

            二、發展目標

            十一五時期,我市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優勢產業技術水平國內領先,建成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和重要研發、服務平臺,基本建立符合科技和產業發展規律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工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到45%55%左右,科技實力位居蘇北地區前列,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具體目標是: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若干具備條件和優勢的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

            ——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4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8%,形成一批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產業群。

            ——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基本建成,新醫藥產業基地實現產值100億元,硅材料產業基地實現產值70億元。

            ——星火支柱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成為全省科技先導型區域支柱產業示范地區,支柱產業總產值達到420億元,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傳統產業技術水平全面進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在傳統產業得到廣泛應用,先進制造業、科技服務業快速發展。

            ——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全市研究與開發(R&D)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2%,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的70%以上;市、縣()新增財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例分別不低于3%2%

            ——知識產權工作快速推進,全市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較為完善,專利申請總量達3000件,專利授權總量達1300件,其中發明專利占10%以上。

            ——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基本形成,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基本建立功能配套的研究開發、科技孵化、服務平臺和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三、重點任務

            根據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十一五我市科技發展的重點任務概括為三突出三著力

            (一)突出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領域,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

            重點圍繞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現代裝備制造等領域,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開發重大目標產品為目標,通過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積極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搶占科技經濟競爭的制高點。

            1.擴張高新技術產業規模。

            通過計劃引導、政策扶持、產學研聯合等措施,切實加強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和科技攻關,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一批輻射帶動作用較強的產學研聯合體,培育、引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實現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到十一五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組織實施火炬計劃項目200項,培育高新技術產品300個,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40億元,較2005年翻兩番。

            2.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著重發展新醫藥產業群和新材料產業群,使之成為高新技術主導產業;加快培育新能源、現代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群,盡快形成技術和產業優勢,以產業集群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

            (1)新醫藥

            以創新藥物研發和生產為重點,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進一步凸顯新型抗腫瘤藥物、新型肝病藥物、消化道藥物、現代創新中藥及制劑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

            化學制藥。重點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開展化學合成、手性藥物合成、藥品緩釋、控釋、透皮吸收等關鍵技術研究,發展高效、速效、長效、靶向給藥新型藥物制劑及其新輔料。重點培育的產業化產品:抗腫瘤藥物庚鉑、長春氟寧等;麻醉及消炎藥物七氟烷、羅哌卡因、艾瑞昔布等;抗肝炎藥物異甘草酸鎂、阿德福韋酯,糖尿病藥物米格列奈、鹽酸吡格列酮等;消化道藥物拉唑B;骨質疏松癥藥物雷洛昔芬;心臟病藥物瑞匹諾德。

            現代中藥。重點開展古方、典方和中成藥大品種二次開發;開發符合國際標準、療效確切和毒副作用小的用于治療腫瘤、肝病、心腦血管、抗感染等創新中藥;開展傳統中藥國際化研究,完成桂枝茯苓膠囊美國FDA認證;發展中藥材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及繁育。重點培育的產業化產品:銀杏內酯、熱毒寧、驚天寧注射液等。

            生物工程、生物發酵和海洋藥物。重點突破糖尿病、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和腫瘤納米藥物及納米基因載體平臺技術,開展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胸腺素、干擾素等生物技術新藥開發。發展海洋生物反應技術和分離技術,海洋活性物質提取技術,突破多肽類、海洋生物多糖藥物。

            (2)新材料

            以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生產技術和裝備為主,選擇支持具有資源或技術比較優勢的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的再創新。

            硅及電子信息材料。重點開展超細粉體、納米材料生產技術及低品位硅石利用等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研究開發超細硅微粉、球型硅微粉、活性硅微粉和微羥基硅微粉等高附加值產品,和超純石英砂、石英陶瓷、特種玻璃、多晶硅、單晶硅、光纖原料等深加工產品。開展綠色環保型塑封料、硅晶圓切割磨削材料和半導體照明技術及產品的研發攻關和產業化。

            復合材料。推進復合材料工業園建設,重點開展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高壓容器、纖維增強熱塑性塑料等樹脂基復合材料生產技術研發及其產品產業化,開發多種聚合物擠出技術及相關設備,藥品級、食品級、電子級復合包裝材料等,帶動相關原輔材料發展。

            新型化工材料。重點發展苯二酚系列、溴系列、磷酸系列及醫藥、農藥中間體等精細化工產品。加快化肥行業技術進步,建設優質化肥生產基地。研究開發新型催化材料與技術、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新型高性能纖維,重點推進T300PAN基碳纖維等產品的產業化。

            新型醫用材料。重點推進非PVC大輸液袋用膜、鋁塑復合軟管片材、藥用聚丙烯樹脂等的開發和產業化,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良好生物功能的新型醫療器具和材料。

            (3)新能源

            以風能、太陽能、核能、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產品、高效照明電器產品開發為重點,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風能。依托中建材集團和華能集團的風力發電機研發制造基地建設項目,開發兆瓦級風力發電葉片、風力發電機組等風場發電設備的國產化技術和產品。

            太陽能。研究開發太陽能中高溫利用技術,重點開發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太陽能采暖、光伏電池生產輔材及組件、太陽能光電照明等技術和應用產品。

            生物質能。推廣應用新型生物質利用設備,圍繞農作物秸稈利用和城市垃圾處理,重點開發纖維素原料制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質和垃圾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核能。發展可為核電調峰、填谷功能的抽水蓄能電站,開發核電余熱的綜合利用技術及設備等。

            節能技術及產品。重點開展大功率、高亮度發光二極管(LED)外延片生產、芯片制備及封裝、白光稀土發光材料技術研究,開發半導體照明應用產品;開發低損耗電力變壓器、蓄熱式蒸汽發生裝置等產品。

            (4)電子信息

            加強電子信息產品的集成創新,提高設計制造水平,以應用需求為導向,開發支撐和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技術和產品。

            新型電子元器件。圍繞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業發展需求,發展片式化、微型化、多功能的新型元器件。重點支持片式元器件、敏感元器件、傳感器、綠色電源的開發與產業化。開展系統應用技術研究,開發片式半導體器件和大電流、大容量、多功能、智能化、模塊化的新型電子器件,開發高精度、高可靠電子功能模塊。

            集成電路。積極發展設計、制造、測試、封裝及配套材料技術及產品,形成產業鏈。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以提升自主開發設計能力、制造工藝水平為目標,開展通用CPU與嵌入式CPU開發和應用的攻關。

            軟件。重點支持國產CPU的嵌入式自主安全中文操作系統和集成開發環境軟件的開發,開發與生產工業控制、金融、財稅、教育、出版網絡與信息安全、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等方面的應用軟件。

            計算機與網絡接入設備。開發網絡交換設備、網絡接入設備、高速路由器、網絡與信息安全等產品;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惡劣環境計算機系統、國產芯片計算機系統等的研究開發;開發終端、主機板、鍵盤等外部設備及其關鍵零部件;開發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類家電技術互為融合的數字化產品。

            (5)現代裝備制造

            以智能化、數字化和精密化為主攻方向,自主開發關鍵技術和關鍵產品,努力提高零部件、元器件、中間材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和技術檔次,增強大型成套設備的設計、開發、制造能力,形成產業集群。

            紡織機械。重點推進高性能紡織機械的研發與產業化,發展高檔氨綸、芳綸紡絲成套關鍵技術設備,高溫蒸汽牽伸機等高性能纖維生產關鍵裝備、絲束拉斷機等紡織后整理設備,達到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工程機械。集成機電一體化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新材料技術和環保節能技術,重點開發流體裝卸設備等智能型現代工程機械系列產品。

            數控機床。重點發展數控系統、數控機床功能部件,開發各類中高檔數控鋸床、數控立式加工機床、大噸位壓鑄機等。

            智能化儀器儀表。重點發展現代儀器儀表及控制系統制造技術和產品,開發水電氣集成可控儀表以及智能化的現場總線控制系統。

            其他裝備。研究開發柔性交流輸電系統和智能開關設備,發展超高壓、智能型輸變電成套設備制造技術及產品;開發集裝箱專用運輸車以及微型車、專用車輛變速器等汽車零部件產品;開發智能化消毒滅菌、液體包裝袋檢漏設備等產品。

            3.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運用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先進制造與控制、工業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機械、化工、紡織、輕工、食品、建材等傳統行業,在工藝改進創新、技術裝備改造、產品升級換代、能耗污染減少等方面,不斷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增強傳統產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用信息系統集成技術提高成套設備和組合加工設備的集成化和自動化水平,用信息控制技術提高大型連續加工工業的過程控制水平,用嵌入式軟件技術提高消費類、工業類產品的智能化水平,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業技術開發流程的效率、檢測和工藝技術水平,用信息網絡技術改造和提升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以信息技術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圍繞現代資訊、現代物流、現代金融、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網絡教育等重點領域,加強技術集成研究和開發應用,開發零售業、物流業信息終端產品,為現代服務業競爭力的提升和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提供科技服務支撐。

            4.重點實施10個科技專項。

            創新藥物研發與產業化,中藥現代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硅資源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高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產業化與關鍵裝備研發,集成電路設計及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重大應用軟件研究開發與產業化,太陽能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半導體照明技術研究及應用開發,新型紡織機械設備開發與產業化,智能化工程機械研究開發與產業化。

            (二)突出國家級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集聚區和動力源

            以自主創新為重點,集中科技力量,集聚科技資源,加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整合資源,優化結構,做大做強新醫藥、新材料產業,逐步將4個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建成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基地,成為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集聚區和動力源。

            1.國家火炬計劃連云港新醫藥產業基地。

            以擴大醫藥產業規模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為核心,充分利用國內外的先進技術、人才、管理經驗和資金,突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研發,構建以化學合成藥、現代創新中藥及制劑、生物及海洋藥物為主體,以醫療設備和器材、藥品包裝材料等上下游產品為輔翼的產業結構模式,強化關聯產業的協同發展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做大做強骨干企業,形成規模效應。組建江蘇恒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到2008年發展成為國內醫藥產業的核心企業,力爭躋身全國醫藥行業前五強,具備藥物自主創新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到2010年,新醫藥產業基地實現產值突破100億元,取得國家863計劃項目10項,累計獲得新藥證書120個、創新藥物10個左右,成為全省新醫藥產業創新的密集區域與示范基地。

            2.國家火炬計劃東海硅材料產業基地。

            以搶占產業制高點,參與國際競爭為目標,開展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技術集成和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扶持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加快推進硅資源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面建成硅微粉、石英玻璃原料、石英玻璃管、高品質石英燈具、壓電石英晶體及切片五大硅材料工業基地,建成國內一流水平的石英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品分析測試中心、石英粉體技術研究中心,建成兩個高科技硅工業園區。培育產值超億元龍頭企業10家、超10億元龍頭企業1家,企業總體水平達國內領先水平,到2010年硅材料產業基地實現產值70億元。

            3.恒瑞醫藥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

            加快上海和連云港研究中心建設及共建創新平臺建設,發揮技術和人才優勢,突出新藥研制的自主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建成以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開發創新基地和技術擴散基地。重點開展基因工程藥物、抗炎藥物的化學合成、手性藥物合成等關鍵技術研究和新藥開發。累計獲得新藥證書 40個,其中創新藥物3個;爭取每2—3年創新出一個具有新活性成分的化合物。

            4.漢高華威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

            進一步提高研發能力與產業化水平,加強基礎性研究開發,重點開發高純度、高導熱性、低應力、環保型等新型環氧模塑料,加快突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PBGA/CSP等專用封裝環氧模塑料規模化生產技術,積極開展0.10μm以下技術用環氧模塑料攻關。開發生產適合高檔封裝材料用的電子級灌封料、清模劑、導電膠、環氧樹脂等相關產品。鞏固在全國的技術特色和優勢,做成國內一流、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集成電路封裝材料生產基地。

            5.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

            在新醫藥、新材料重點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新培育建設1—2家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進一步擴大新能源、現代裝備制造領域的技術和產業優勢,積極創造條件培育國家級產業基地。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充分發揮在對外開放中的主載體作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創業,力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知識創新的高地。推進高新園區的二次創業,加快提升園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服務功能。

            (三)突出打造蘇北星火帶精品工程,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和區域支柱產業發展水平

            加強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堅持走外向路,打生態牌,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和科學技術的保障支撐作用,以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載體,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蘇北星火帶,積極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外向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加快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外向化、規模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走具有沿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1.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以推動農業產業化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堅持以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為主線,加強農業和農村科技創新,利用高新技術帶動農業技術升級。

            (1)農作物新品種引進與選育。重點開展優質高產多抗水稻、優質專用小麥、高品質抗病蟲棉花、優質高產抗病專用玉米、大豆、花生、甘薯等主要農作物品種的引進與選育創新和產業化技術研究,引進開發優質蔬菜、經濟林果、花卉、苗木、茶葉等新品種和產業化技術。

            (2)畜禽、水產新品種繁育。重點開展優質瘦肉型豬、肉牛、優質高產奶牛、肉羊等特種養殖項目的引種、改良和快速繁育技術研究,保護、開發地方優質畜禽品種資源;開展海、淡水珍稀品種繁育技術研究和工廠化養殖技術研究。開展淺海優質藻類養殖和深加工技術研究。

            (3)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與裝備。利用加工技術開拓農副產品的新功能、新用途。重點開展農副產品綜合開發、多梯度利用、安全生產控制、檢測技術研究;開展主要農作物收種機械化裝備和農機、農藝相結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開發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等大棚設施機械等成套農產品加工設備和關鍵技術,加快發展設施農業。

            (4)農林病蟲草害與動物疫病綜合防治。重點開發高選擇性、低用量和對環境安全的農藥新劑型及助劑;開展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成災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林木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控制技術以及蔬菜、果樹、茶葉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規范的研究與示范應用;加強畜禽重大疫病快速診斷、防治和檢疫技術研究

            (5)農業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開展資源的評價、保護和動態監測研究,開發人工速生林、生態林營造技術、耐鹽作物和樹種引進與栽培技術、水資源保護技術等,開展土壤監測及化肥控釋與污染控制、土壤和地下水有害重金屬去除修復、灌溉污水對土壤安全危害的控制等技術研究,開發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農產品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技術。

            (6) 農業信息技術及應用。開展重要農作物、耕地等農林資源、重大病蟲害及疫情監測與調查,研究開發自動監控和管理技術和主要農作物栽培計算機專家系統。

            (7)海產品養殖及深加工。運用細胞工程等高新技術優化苗種品系,提高養殖品種的生長率、存活率、抗逆性。推廣多倍體育苗、工廠化育苗、高密度育苗等技術。發展貝類、提高藻類,穩步發展對蝦、梭子蟹,開拓海珍品養殖。積極發展網箱養殖和工廠化養殖。

            2.著力培育農業五大優勢產業。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依托,以主導產業培育為切入點,堅定不移地推進優勢農業產區化,特色農業區域化,高效農業規模化,全力打造具有港城特色的五大產業板塊。引進國標二級以上、適口性好、綜合抗性好、畝產650公斤以上的優質稻米品種,推廣輕簡栽培技術、稻米優質高效集成栽培技術,穩步發展優質稻米;引進推廣洋三元豬、優質地方家禽、優質高產奶牛、波雜羊,推廣無公害集約化飼養技術、動物疫病防控技術、全價飼料配合技術,大力發展優質畜禽業;引進名特優蔬菜新品種,大力推廣設施栽培技術、無公害生產新技術,加快發展蔬菜產業;圍繞海產品養殖及加工和海洋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基地建設,在海水育苗、海水養殖、海產品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城郊突出發展花木果菜茶等都市農業,在農村加快東部沿海防護林和西部崗嶺生態林建設,突出發展速生用材林和楊樹商品林基地,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

            3.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基地建設。

            以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和試驗示范為切入點,加快省級、市級特色農業科技園區基地建設。重點抓好東海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贛榆和連云區海洋資源綜合利用試驗示范基地、振興花卉園、灌南畜禽產業基地等重點基地園區建設,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樣板和農業現代企業的孵化器,逐步形成縣有農產品加工園區,鄉鎮有科技示范園區,村有生態農業園區的發展格局。努力提高基地園區建設和管理水平,不斷壯大其規模,提升其技術研究和輻射能力,加快突破生物、超聲波、膜分離、氣調保鮮、低溫貯存等關鍵技術,做好植物種苗組培、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節水灌溉技術、工廠化育苗及其配套設備的示范推廣。開發數字化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裝備及人工環境控制系統技術等,建立農業信息化技術應用示范基地。基地園區每年培育引進新品種30個、新技術20項,農民增收幅度高于園區外農區,重點示范鄉鎮經濟發展速度達到全市先進水平。

            4.提高星火產業開發帶建設水平。

            實施星火科技富民工程,以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為目標,在擴大資源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基礎上,加快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步伐,強化信息技術和現代制造技術的推廣,加快支柱產業技術升級和信息化進程,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發展壯大東海縣硅資源綜合利用、創匯特色農產品深加工,贛榆縣水產養殖及深加工,灌云縣棉花種植及副產品深加工,灌南縣板藍根種植及綜合利用、意楊種植及深加工等省級縣域科技先導型區域支柱產業的規模,積極培育新醫藥、海洋化工等新興產業,努力打造星火產業精品工程。到2010年,全市區域支柱產業實施星火計劃300項,實現產值420億元,較2005年翻一番,培育產值過億元星火龍頭企業30家。

            5.重點實施7個科技專項。

            主要是:優質水稻新品種育繁及稻米深加工產品研發與產業化,海洋水產品高效養殖和深加工產品研發與產業化,海洋水產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新產品開發,特色畜禽深加工產品研發與產業化,優質蔬菜新品種培育和產業化,花卉苗木新品種引進和產業化,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與產業化。

            (四)著力加強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改善生活環境為主線,以解決資源與環境、人口與健康、人居環境、公共安全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為出發點,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項目,提高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實施。資源與環境領域,開展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共性關鍵技術、飲用水污染控制與凈化技術研究與示范,開展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等發展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和技術集成研究開發應用。人口與健康領域,開展疾病早期診斷、治療等技術攻關與示范,以及地方常見疑難疾病防治技術的研究與示范。人居環境領域,發展城市環境生態調控技術、垃圾資源利用技術,開展節能、節水、節地、節材關鍵技術的集成研究和科技工程示范。公共安全領域,開展氣象、地震、海洋等自然災害預測預報及預警、應急處理技術的應用研究,開展重大危險源監控技術與應急處理關鍵技術的研究,開展科技強警創新示范。

            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前沿科學問題研究,重點開展創新藥物篩選技術基礎研究,復方中藥新藥物質基礎與作用機理研究,適宜中藥材規范種植研究,重要農作物育種關鍵技術研究,農業生物優異基因資源的發掘與利用技術研究,動植物優質高效生產生理生化技術研究等。

            (五)著力構筑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拓展技術創新平臺

            以提升創新能力和效率為目標,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為依托、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本途徑、以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為目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機制,走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科技發展之路。

            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圍繞我市重點發展領域和優勢產業,加快培育現代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海洋化工等領域的新興高新技術企業。積極吸引國際性研發機構落戶連云港,推進外資企業研發活動本地化。進一步激發優勢產業中龍頭骨干企業的創新動力和活力,加強以工程、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研究開發機構建設。加快提高在建的工程(技術)中心、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化水平,建設1—2家國家級研發中心,培育嵌入式信息終端共性軟件、紡織機械、樹脂基復合材料、海洋設施養殖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力爭到2010年省以上工程(技術)中心達到30家、企業博士后工作站達到10家。

            以高校和科研單位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加快發展高等教育,著力提升辦學水平和層次,促進教育資源整合,積極建設高校科技園區、高校創業孵化器。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強化企業與高校、科技機構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校信息、技術和人才優勢,尋求技術依托,采取委托開發、合作開發、共建研發機構和創新基地等多種形式,推進科技成果在我市轉化應用。重點推進與中科院系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國防科工委系統的產學研合作,提高市內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強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以科技中介服務為主體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在高新區籌建科技創業中心,集聚和融合科技資源,提高園區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業能力。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以科技咨詢業、技術貿易服務業、知識產權服務業、科技孵化業、科技風險投資業等為發展重點,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加快科技服務機構的社會化、網絡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步伐,建立起由公共服務機構和民營服務機構共同構成的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按照業務特色化、服務規范化、機制市場化的思路,強化科技創新服務、生產力促進、咨詢評估、專利服務、技術交易等機構的主導業務建設和服務資源建設,積極探索新的運行機制,提高核心服務能力

            (六)著力推進知識產權戰略,提高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核心競爭力

            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全市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建設,完善知識產權工作的運行機制,加強宏觀管理,充分發揮專利工作對經濟和社會的促進作用。完善知識產權聯席會議職能,加強各部門和橫向合作與協調,形成推動全市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合力。構建面向行業知識產權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相關知識產權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礎建設,著重根據重點產業領域和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信息的開發和應用,建立知識產權狀況監測數據庫。實施重點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引導企事業單位成為運用專利制度、掌握市場通用規則的技術創新主體,構建符合企業特點的知識產權進攻和防御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力度。增加對知識產權工作的投入,促進企業科技活動與知識產權的創造和應用密切結合。2010年全市專利年申請量達1000件,專利授權量達500件。

            四、保障措施

            (一)優化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社會環境,推進科技工作健康快速發展

            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切實把科技工作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研究解決科技發展方面的重大問題,組織協調全社會力量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貫徹落實好國家、省、市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若干政策,制定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營造有利于科技進步與創新的良好環境。結合國家級、省級科技進步先進市(縣、區)創建工作,建立健全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度;將科技政策落實、科技投入和科技發展的主要績效納入政府目標考核體系。加強干部培訓,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干部駕馭現代科技發展的能力。加強科普工作,建設科技館,加快科普設施建設,宣傳科學思想,普及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體市民的科技意識,積極營造有利于科技進步與創新的輿論環境。

            (二)完善使用和激勵機制,加快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

            科技創新,人才為本。要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重點,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為根本,認真落實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進一步倡導以人為本的創新理念,把吸引、發現和培養科技人才作為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加快建立有利于激發和釋放創新活力的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調整政策導向,努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環境,充分調動現有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落實知識要素參與分配等各項相關政策,完善技術入股、管理入股和股權期權、年薪制等各種新的分配形式,充分體現知識和技術的價值,形成以知識產權為核心,有利于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實行人才柔性引進政策,以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術中心等多種人才承接載體,廣泛吸引海內外高級人才來連創新創業。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重視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三)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和運行機制

            科技投入是實現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保障,要樹立財興科技、科技興財的觀點,加大財政對科技的投入。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依法落實有關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項規定,大幅度提高科技三項費用和科學事業費,確保市、縣()財政科技投入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速度。要樹立政府引導全社會科技投入的新方略,在政府直接投入部分體現加大力度、適當超前、重點支持的方針。積極利用經濟杠桿和政策手段,引導企業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促進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鼓勵和引導社會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資本為支撐、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多元化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

            (四)深化科技體制與管理改革,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率

            發揮經濟、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以推動科技產業發展和為科技創新創業提供有效服務為目標,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強科技宏觀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建立健全重大科技決策和咨詢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深化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推進科技計劃重點項目招投標制。改革科技計劃體系,進一步突出人才、知識產權在科技計劃體系中的權重。建立健全科技評估與評價制度、科技信用制度、績效考核制度、跟蹤監督機制,切實提高科技資源配置、使用效率。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无码孕妇孕交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狠狠躁狠狠爱免费视频无码 |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第一页|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不卡|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在线|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3D日动漫 |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在线看一| 无码国产福利av私拍|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有码| 亚洲成AV人在线播放无码|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中文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人妻丰满熟妞av无码区| 日韩免费在线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少妇人妻88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av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 无码专区天天躁天天躁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斩|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