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22-00214 | ||
發布機構 | 市政府辦 | 發文日期 | 2022-06-28 |
標 題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 ||
文 號 | 連政辦發〔2022〕47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連云港市“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 ||
時 效 | 有效 | 文件下載 | 連政辦發〔2022〕47號.pdf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連云港市“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6月28日
(此件公開發布)
連云港市“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實施方案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深度融合,更好發揮“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走出一條“數字賦能、創新驅動”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現就我市“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工作,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發展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發展數字經濟和數字鄉村的決策部署,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主線,加快探索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決策等技術應用場景和產業賦能方式,發展以信息技術和數據作為關鍵要素的鄉村數字經濟,打通農業農村數據鏈、重構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的內生動能。
“十四五”期間,打造15個數字化創新引領的智慧園區、30個智能化水平先進的數字農業基地、1個全程貫通的特色產業鏈數字化試點縣、1個覆蓋全市的智慧農業中心。到2023年,建成一批特色農產品數字化產業鏈,一批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全市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達68%。到2025年,綠色化、智能化、現代化生產體系有效建立,農業生產性服務數字化取得重要突破,數字技術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各環節全鏈條廣泛應用,市縣一體化的大數據智能決策管理體系基本形成,全市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達70%。
二、主要任務
(一)開展農業生產主體數字化賦能行動。將東海現代農業園區、海州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贛榆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等各類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作為推進農業數字化的“先行區”,結合各園區的發展狀況,全方位實現數字化提檔升級,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數字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輻射帶動有力的智慧農業園區。以各類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為載體,在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加大農業生產數字化改造力度,建設一批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數字農場(基地),重點推動環境測控、水肥調控、航空植保等智能農機裝備與技術在種植業各環節廣泛應用;重點推動普及推廣精準飼喂、環境實時調控、疫病防控、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技術在規模畜禽場的升級改造;重點推動水體水質監測調控、自動投喂、尾水處理等技術裝備在漁業上的應用。2025年,建成15個數字化創新引領的智慧園區、30個智能化水平先進的數字農業基地。(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部門及各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開展農產品全產業鏈數字化增效行動。以縣域為單位,按照“1+1+N”市場化運營機制,以“延鏈、補鏈、強鏈”為關鍵,挖掘紫菜、草莓、食用菌、大米、大櫻桃、大豆、蘆蒿等有資源特色、品質特色、功能特色與文化內涵的農產品,加強數字技術在產前、產中、產后的應用,實現“產、供、運、銷、管”各環節數據集成化和可視化,以數據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等要素向產業鏈集聚。依照省級“場景+鏈式”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逐步推廣生產過程動態監測、精準調控與智能管控等設施技術,增強全市農業生產數字化支撐保障能力,助力現代農業產業鏈優化升級。2025年,建成1個全程貫通的特色產業鏈數字化試點縣。(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交通局、市郵政管理局、市供銷總社等部門及各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開展農業服務數字化增強行動。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公司、供銷總社基層社等多元主體參與的現代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建設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云平臺,引進高效精準的智能匹配技術,逐步提高市場信息、農資供應、綠色生產、廢棄物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營銷網絡遠程培訓等云服務能力。研究制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標準,加強監測技術設備引進應用,提高農業生產主體的物聯網技術裝備應用水平,到2025年,建成5—6個農業物聯網創新應用基地。以東海縣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為基礎,探索建立農業生產服務質量數字化評價監管體系,在市級以上合作社、家庭農場中推廣“一站式”服務新模式,帶動更多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供銷總社等部門及各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開展農業產能數字化監測評價強化行動。以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為重點,綜合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實現農作物類型、耕作方式、種植面積、作物長勢和作物產量等動態監測,提升信息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減肥控藥等動態監測和農業投入品數字化管理,加快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及智能農機作業數據信息“入網上云”,完善農業基礎數據資源庫。加強多源數據融合分析和模型研究,建立高效精確預測方法與評價體系,形成農業產能監測評價“一張圖”,全面增強農業生產決策能力。支持各縣區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到2025年,建成市縣一體化的大數據智能決策管理體系。(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氣象局、市農科院、市供銷總社等部門及各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開展農產品質量信息化監管提升行動。借助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契機,通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示范、試點單位創建,推進全市農產品質量溯源與市場監測預警數字化,逐步引導主導農產品生產主體納入國家和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進一步提升連云港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信息平臺監管能力,加強農業投入品數字化監管,探索建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數字化檔案。以農產品質量追溯規范化水平建設為載體,探索運用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數據通道,集聚“生產+市場+監管”三方資源,打造融合全過程各環節信息為一體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不斷提升快速反應監管能力。(市農業農村局、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供銷總社等部門及各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開展農業農村管理服務數字化轉型行動。積極探索農村集體資產和農村“三地”等農村資源管理數字化,實現動態巡查、監管分析。優化農業基礎資源、農業園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監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農技指導、農業政務服務、鄉村振興監測等信息化管理,推進數據互通共享,完善“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創新”的機制。實施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整市推進工程,推動“連農云”迭代更新,新建一批滿足行業條線管理服務需要的應用模塊,推進行業管理服務數字化、信息化建設。2025年,建設1個覆蓋全市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產業鏈管理服務的智慧農業中心。(市農業農村局、市政務辦、市自然資源局、市科技局等部門及各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開展農業安全生產預警防范提檔行動。圍繞漁業安全生產、農機作業安全、重大自然災害防范等方面,加強農業安全生產風險預警體系研究,推動集成雷達、傳感器、紅外、北斗等技術的智能監測設施推廣應用,提升安全風險全面感知能力。提升連云港市數字鄉村指揮中心、連云港市海洋漁業應急指揮中心的服務水平,推動時空數據、物聯網數據等資源匯聚融合、關聯分析,實現各類風險的早期預警、實時監測、決策指揮、應急調度,提高風險精準評估、高效處置和綜合執法能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風險防控“一張網”。(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應急局、市氣象局等部門及各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開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行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加快農村地區接入網擴容,持續推進農村地區5G網絡建設,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逐步推動“雙千兆”網絡建設,提升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水平。開展農村地區接入網IPv6升級優化,提升網絡性能和服務能力。加快農村流通服務數字化,支持重點園區、規模農場打造農產品產地全程冷鏈物流基地,推進冷鏈物流設施數字化改造,分類推進“快遞進村”工程,健全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委、市通管辦、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郵政管理局、市交通局等部門及各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開展“三農”金融數字化服務行動。以“三農”金融服務需求為切入點,推進農村經濟主體基礎信息、財政補貼、土地確權、生產、經營、資產等各類信息的采集和共享,建立農村經濟主體信用檔案,依法合規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精準畫像、信用評分,形成“三農”金融服務數據中臺,為創新設計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環節金融信貸保險產品提供大數據服務,打造強有力的鄉村振興金融引擎。(市發改委、人民銀行市中心支行、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連云港銀保監分局等部門及各縣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縣區要把農業數字化建設水平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政策銜接和工作協調,加快工作流程數字化改造,跟蹤和督促規劃各項任務落實,形成強有力的市縣統籌規劃實施和工作推進機制。市農業農村局要健全協同推進機制,牽頭制定年度工作要點,細化任務清單,明確相關責任,確保農業數字化各項建設任務落地落實。
(二)加大政策支持。把農業生產數字化建設水平納入對縣區的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內容,統籌協調各部門資源,加大財政集中投入力度,發揮相關項目資金引導作用,運用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貸款貼息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數字化建設。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放管服”改革,落實好用水用電用地等減稅降費政策,優化信貸投放機制,降低投資運營成本。
(三)注重人才建設。進一步配置完善縣區農業數字化建設機構,落實專職工作人員,打造一支有戰斗力的農業數字化建設工作隊伍。探索建立農業數字化專家咨詢機構,為科學決策和工程實施提供智力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培養引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技術融合的復合型人才,鼓勵支持數字化人才進鄉入村,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
(四)鼓勵創新應用。支持科研院所、農業物聯網企業、規模種養基地等共同開展數字農業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裝備集成與推廣應用,探索新技術新產品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場景和賦能方式。推動農業企業、農業園區、農業經營主體等爭做農業數字化建設的先行者,積極開展新技術試驗示范,帶動一批經營主體創新應用。
(五)營造良好環境。適時舉辦數字農業創新大賽、數字農業優秀成果展示、電商大賽等,挖掘一批先進適用的典型實踐案例和技術集成方案,打造數字農業品牌。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積極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和媒介,充分展示農業領域的現代化、智能化、網絡化帶動農業生產增產、管理增效的新成果。
關聯閱讀:《關于“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的實施方案》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