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18-00504 | ||
發布機構 |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 發文日期 | 2018-11-12 |
標 題 | 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連云港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的意見 | ||
文 號 | 連政發〔2018〕140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關于加快推進連云港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已經市十四屆政府第3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 ||
時 效 | 有效 | 文件下載 |
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連云港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的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關于加快推進連云港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已經市十四屆政府第3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12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加快推進連云港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的意見
為全面落實《連云港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總體規劃》,加快推進連云港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搭建國際通用農業投資、貿易、服務規則平臺為依托,以創設開放、便捷、高效的農業政策環境為引領,以加強國際先進農業技術、品種、模式的交流合作為抓手,以創新農業對外開放合作體制、機制、模式為動力,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建成一批試驗項目,實施一批創新政策,將試驗區建設成為“一帶一路”農業貿易物流集聚區、中西部農產品出口引領區、全國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樣板區。
二、目標任務
到2020年,試驗區對外開放窗口作用充分顯現,全市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20億美元,出口額達8億美元,年出口額1000萬美元企業數量達到20家,農業對外投資總額超1億美元,保持全省前列;省級以上出口農產品示范區(基地)數量全省第一。
三、重點工作
(一)建設農業對外貿易集聚區。依托連云港綜合保稅區等對外開放平臺建設試驗區核心區,打造聯通順暢、網絡豐富、智能高效、產品多樣的綜合性農產品國際物流倉儲中心,支持引進內外資企業在核心區內設立經營機構和企業總部,探索實施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海外倉、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建設農業對外開放與合作產業集聚區,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在核心區內設立各類農業企業開展投資經營活動提供便利。
(二)建設東海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以中國—荷蘭農業合作為引領,引進荷蘭種業公司和設施農業公司在連云港建設基地,全面對標荷蘭高效園藝技術體系,重點引進園藝作物新品種、現代溫室建造及控制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設施園藝工廠化裝備制造技術等。建設以荷蘭創意果蔬花卉農場為特色,集科研攻關、集成創新、示范展示、休閑體驗多功能的中荷農業國際合作試驗區。在中澳達博肉牛等項目合作的基礎上,從優勢互補、互利合作出發,進一步加強與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技術和經貿合作,在知識產權、環保技術、農業技術、市場營銷等領域促進雙方合作,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三)建設灌云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以中國—丹麥農業合作為引領,以畜禽養殖、生態循環農業為重點,擴大中國—丹麥農業合作范圍,打造中國—丹麥農業合作典范。引進丹麥等國一流畜牧企業,建設符合從“牧場到餐桌”食品安全理念和技術標準體系的畜牧產業。引入丹麥等國種植模式和行業標準,發展規模化有機蔬菜出口基地,提升紫蘇、西蘭花等蔬菜生產設施化、標準化水平,拓展對歐盟、北美市場出口。爭取中國—丹麥乳品技術合作中心在連云港設立分中心。
(四)建設灌南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以食用菌生產、加工為核心,著力培育食用菌出口龍頭企業,重點引進一批食用菌精深加工項目,打造中國(灌南)食用菌產業走廊。引進國際先進的機械化、自動化、集約化食用菌生產方式和數字控制技術,全面提升菌種生產、輔料供應、隧道發酵、發菌技術和蘑菇生產、加工等各環節技術水平,完善食用菌產業分工,爭取設立中國(灌南)國際食用菌交易中心。
(五)建設贛榆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以特色水產為核心,打造中國標準化泥鰍養殖出口示范基地,建設中國泥鰍養殖工程技術中心。強化技術研發,以泥鰍育苗養殖、加工出口為重點,推進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建設中韓泥鰍合作示范園。以振興紫菜產業為目標,全面提升紫菜養殖及加工技術水平,提高行業集中度,加強紫菜品牌和貿易渠道建設,提升出口競爭力,建立東亞(贛榆)紫菜交易中心。著力提升藍莓、大櫻桃、獼猴桃等特色優勢產業競爭力,在贛榆布局種苗繁育中心、工程技術中心,打造現代化全產業鏈特色水果產業園。
(六)建設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依托連云港現有的對外投資海外基地項目,支持我市農業企業在柬埔寨、白俄羅斯等境外農業合作項目建設,進一步拓展東南亞與歐洲市場。加強與國家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境外經貿合作區開展雙向合作,形成貿易、投資、人才、技術、信息等內外互動的開放合作新格局。
四、主要措施
(一)優化農業領域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創新和完善監管,提高服務效能,打造國際一流、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引導農業企業熟悉和利用有關國際規則,增強企業對國際市場的適應力。強化金融服務,加大對試驗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探索設立市級農業風險補償金,鼓勵商業銀行參與試驗區開展對外合作融資,支持試驗區企業開展對外合作。加強財政稅收政策服務,對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免征或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注冊在試驗區內的企業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確認的非貨幣性資產轉讓所得,可在不超過5年期限內,分期均勻計入相應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按規定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在試驗區內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推廣選擇性征收關稅政策,在嚴格執行貨物進出口稅收政策前提下,允許在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保稅展示交易平臺。
(二)提升農業貿易便利化水平。復制自貿試驗區“大宗商品現貨市場保稅交易”“期貨保稅交割”等海關監管創新制度。開展農產品市場采購貿易模式試點。在業務流程、監管方式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建設市場采購貿易聯網信息平臺,優化信息共享聯控機制,完成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商品認定體系與負面清單。積極引進農業領域優質外資項目,構建與負面清單管理方式相適應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提高境外農業投資便利化水平,探索試行數字化認證、網上備案等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對來試驗區投資辦廠、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商貿洽談的境外人員,進一步優化簽證、簽注或居留證件辦理流程;對符合規定的鮮活貨物車輛、公務車輛等,優化通關手續。推行大型經貿活動通關保障機制。
(三)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優勢。鞏固提升菌菇、泥鰍和紫菜等出口產業,做大做強過境蔬菜加工產業,積極培育保鮮冷凍蔬菜、特色果品出口產業,加快建設東海澳洲肉牛進口等加工物流園區,重點培育一批年出口額超5000萬美元的出口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設管理水平,構建農產品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體系,推進檢測認證標準和結果國際互認。
(四)提升跨境物流支撐保障。暢通跨境物流通道,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東西雙向農業經貿合作的骨干通道和樞紐,建設中國—上合組織成員國農業產業園和綜合性國際農產品物流基地。拓展國際中轉等服務功能,完善基地多式聯運服務,擴大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開發成效。推進全程冷鏈業務,建設農副產品國際冷鏈物流交易結算中心,設立國際冷鏈物流外匯結算平臺,試點推行“綠色ETC”。推廣高溫冷藏、超低溫冷凍等各類保鮮新技術,健全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體系,推動冷鏈物流與互聯網創新融合。
(五)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支持創建有國際合作背景的農產品研發中心、檢測中心等,搭建農業科技成果交易平臺。開展并擴大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試點,支持企業建設出口產品“海外倉”。完善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試驗區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推進土地市場改革試點“讓利”重點項目,降低試驗區工業用地成本。申請良好農業規范、有機農產品等質量認證,建立全程質量控制和追溯體系,整建制、全產業鏈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完善農業標準規范,實現出口農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制定完善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內外貿一體化、電子商務、公益性市場等技術標準,打造全國農商互聯標準化農產品展示交易平臺。鼓勵和支持境外投資產品以連云港為基地開展返銷、加工、出口等業務。實施品牌化戰略,支持企業境外商標注冊。
(六)搭建農業對外開放合作綜合服務平臺。打造國際經貿物流合作示范平臺,加快推進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和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建設。完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開發集信息采集、處理、存儲、發布和開發應用為一體的綜合應用系統。加快農產品進出口預警系統平臺建設,及時發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探索建立農業國際雙向投資促進平臺,為企業對外投資和吸引外資提供政策信息咨詢、產業對接、項目推介、融資擔保等服務。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督查推進試驗區建設。市財政設立試驗區建設專項資金并納入預算,重點支持試驗區內農業國際產業合作、物流設施、綜合服務平臺等項目。各縣區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具體抓好試驗區各項任務的落實。市農委、商務、稅務、海關等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能,切實做好試驗區建設的縱向溝通聯絡、橫向協調服務等工作。
(二)注重復制推廣。建立試驗區建設定期交流與成果共享機制。對試驗區試點政策執行情況及試驗區建設推進情況及時進行綜合和專項評估,對試點效果好且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及時總結上報和復制推廣。
(三)強化督查考核。建立定期調度制度,對工作進展情況實行一月一調度、半年一督查、年底一通報。建立嚴格查究制度,對責任落實不到位、工程進度緩慢、項目久拖不決的,嚴肅追究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