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生態補水改善寧夏河湖環境
萬頃清波映夕陽,晚風時驟漾晴光。3月21日,寧夏青銅峽灌區河西總干渠唐徠渠唐正閘閘門緩緩開啟,隨著黃河水不斷奔涌而出,寧夏引黃灌區全年灌溉工作正式拉開序幕,保障2024年生態補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工作也全面展開。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6.6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分之三的面積都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帶。黃河使寧夏成為黃河中上游重要的濕地資源區,全球8條鳥類重要遷徙通道中有2條途經寧夏。生態補水對于寧夏湖泊濕地健康持續發揮作用意義重大。
今年,寧夏全年計劃下達河湖濕地補黃河水2.023億立方米,根據各縣(市、區)上報的生態補水計劃,將河湖濕地生態用水指標分配到重點河湖,其中典農河0.771億立方米,沙湖0.43億立方米。各縣(區)用足用好生態補水指標,加強與供水單位溝通協調,全力保障河湖濕地生態補水。
位于黃河上游“幾”字一撇處的銀川平原,自古便得黃河灌溉之利,溝渠縱橫、湖泊棋布。生態補水,讓塞上湖城“活泛”靈動起來。家住華雁湖畔的銀川市居民韓建明樂呵呵地說:“生活在銀川挺幸福的,到處都是湖泊濕地,是休閑散步的好地方。”
自1998年以來,唐徠渠持續為銀川東南水系、西北水系、典農河、沙湖、寶湖、閱海濕地公園等37個湖泊、12個濕地、5個公園等20萬畝湖泊濕地進行生態補水,逐步形成了以典農河為主線,輻射東部燕鴿湖、西部蘆草洼、南部銀子湖、北部元寶湖的較為完善的“調、補、蓄、排”格局。
如今,置身于鳴翠湖、閱海湖、寶湖如詩如畫的風景中,更覺塞上湖城名不虛傳。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城水相依、人水和諧的生態宜居畫卷徐徐鋪展,寧夏良好的河湖生態環境正在成為普惠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