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臺山二十四景——斗閣鄰天
為了讓廣大讀者更深刻地了解“云臺山二十四景”,我們邀請了連云港歷史人文方面的專家,從人文、歷史、地理、典故、文化、詩詞等方面闡釋“云臺山二十四景”,讓更多的人了解連云港的歷史文化,傳承連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十八景——斗閣鄰天。
黃申瑾《圖二十四景》寫道:“斗姥閣上倚絕崖,飛閣凌空;下臨無極,云氣膠山不斷。常聞雷雨在下,上界清朗如故。”
“斗閣鄰天”一景在東磊延福觀北山上方原斗姥閣位置。
斗姥閣為明代道觀,上方斷崖絕壁,下方是萬丈深淵,中間云膠山,峻險陡峭,高不可攀。在這樣的懸崖之腰間,建了一座木結(jié)構(gòu)的三層閣樓,閣之下就是深不可測的懸崖,這個閣樓就是“斗姥閣”。無論是從上往下觀之,還是從下往上仰視,這種飛閣凌空的模樣,都可謂“斗閣鄰天”。據(jù)說,在閣中??吹较路嚼子暝谙拢w上是晴空萬里。
斗姥閣不僅以險奇令人驚悚,且建造得飛檐斗拱、雕梁畫柱,榫卯契合,精妙無雙,并且裝飾得金碧輝煌。從下面仰視,大氣磅礴,近觀則婉約雅致。
斗姥閣臨山一面還建有石墻瓦房多間,因其隸屬于延福觀,也為延福觀道士居住其間,峭壁一側(cè)有一條小道通往山下,道士常沿此小道前往延福觀“上班”,據(jù)說后來這些瓦房被拆毀,只剩下斗姥閣,大概是斗姥閣之險峻,拆之比建它還要困難。
早已消失的斗姥閣,在民國十四年七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的《蒼梧片影》中尚有影像,是《東磊斗姥閣》和《斗姥閣觀日出》二幅圖片?!渡n梧片影》作者是海州沭陽人士吳鐵秋。
黃申瑾《圖二十四景》之十九——“斗閣鄰天”,位于延福觀右上方約500米處。
“斗閣”,為斗姆閣也有稱斗姥閣;“鄰天”,即該閣與天為“鄰”。從“斗閣鄰天”的名稱上看,就不禁讓人感受到該閣一種與眾不同的豪霸之氣:上倚絕崖,飛閣凌空;下臨無極,云氣繚繞。
據(jù)黃申瑾的《東海云臺鐘鼎勝境圖》所示以及地方老人的追憶,該閣為楠木結(jié)構(gòu),底部架空,累計三層,閣內(nèi)供奉著三目、四首、八臂的斗姥神像。“斗姥”,即“斗姆原君”之簡稱,又稱為“斗姆”“斗母元君”“中天梵氣斗母元君”和“先天道母”。
道經(jīng)詳云:斗姆為北斗眾星之母,所以她的地位很尊貴,特別是每年斗姆元君圣誕日,即農(nóng)歷的九月初九,“斗閣”內(nèi)外香火沖天,人滿為患;九月初一至初九,又是九皇大帝之圣誕(斗姆之九子),齋醮慶賀圣壽之規(guī)模空前絕后,俗稱為“九皇圣會”。眾生虔誠禮拜斗真,則可以消災(zāi)解厄,延年益壽。因此,幾百年來,“斗閣鄰天”之盛名,遐邇聞名。
該閣的地理位置很特別,從現(xiàn)存遺址上看,它處于一大招巖前,上鄰九天,下接云海,所以該閣存續(xù)期間,每日都是上頂陽光明媚燦爛,下面雨水潺潺嘩嘩,可見其美妙畫卷,彰顯鐘鼎,此景那時常人不能理解。
《云臺新志》描繪其為“上倚絕崖,飛閣凌空;下臨無極,云氣膠山不斷。常聞雷雨在下,上界清朗如故?!碑敃r的海州司訓(老師)楊廷鎮(zhèn)觀后也感嘆無比,于是在該閣旁的巖石上欣然題刻至深感悟“非人間”,從而表達其“已覺登仙界,還思結(jié)凈緣”之情愫。其實該氣候狀態(tài)的出現(xiàn)就是現(xiàn)代所稱的溫差效應(yīng),海水變成水蒸氣,結(jié)于招巖背上下滴而形成。
隨著歷史的推移,具有豪霸之氣的“斗閣鄰天”早已不見,僅剩招巖尚存,基石、殘磚和近旁的玉蘭花王仍默默相守。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