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
云臺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明代顧乾的《云臺山三十六景》和清代黃申瑾的《云臺山二十四景》曾經廣為流傳隨著滄海桑田、風物變遷新的時代呼喚我們探尋連云港新的風韻、新的格調、新的詩意。今天,我們介紹“云臺新景二十四——摩崖石刻”。
這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看到孔望山摩崖石刻所發出的感慨。正是這首詩,讓我們知曉了佛教傳入中國的另一條途徑——佛從海上來。孔望山是一座文化的山。兩千多年前,孔子在這兒登山觀海。隨即,后世的文人墨客劉長卿、蘇東坡、張耒、唐伯元、陳文燭、陶澍、魏源等,都曾登臨孔望山,留下千古流傳的詩文。
而最讓人稱奇的還是孔望山西側的那一面崖壁。石壁上鐫刻著大小不一,“仙”“佛”并存的各類造像105尊,或聚集相擁,或孑然獨立,人物形象逼真, 形態迥異。造像有“接引菩薩”“舍身飼虎”等內容,反映了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教典故,史學家稱之為“九州崖佛第一尊”,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佛道教摩崖造像群。據考證為東漢年間的文化遺存,比敦煌莫高窟佛教造像還早200年。1988年,孔望山摩崖造像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世界古跡叢書》“中國卷”,是我國美術史和宗教史上的奇異瑰寶。
摩崖造像往東,在林木掩映之中屹立著一座碩大的漢代圓雕石像。石象由一塊花崗巖巨石依自然形狀雕刻而成。這尊石象是我國體積最大的漢代圓雕石象,它體型雄健渾厚,通體圓潤豐腴,神態溫良馴善,呈現行走的動感。被譽為“中華第一象”。
孔望山上有孔子帶領弟子東臨滄海、登山遠眺的雕像,有宋代依據張騫乘槎仙化故事而設立的乘槎亭。孔望山下有千年古剎——龍洞庵,院內有千年古柏、江蘇最美古樹的八百余年流蘇。旁邊更有宋、元、明、清各代名人雅士聚會題刻的龍洞石刻群。都讓人駐足流連,品味再三。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