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風采
開發開放
2018年,全市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00億元,增長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4.3億元,增長9.1%,增幅位居全省第三;固定資產投資1860億元,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2億元,增長8.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50件民生實事基本完成。
致力高質發展,抓投入,調結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堅定不移推進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千億產業投資年度目標基本實現,新建項目開工率和竣工率均創歷史最好水平。財政收入質量提高,稅收占比80%。單位GDP能耗下降3%、建設用地占用下降6.4%。高能耗產業增加值下降8.9%。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應稅銷售收入2676億元,增長13.6%,28家優強企業增長23.4%。中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全面啟動,新海石化、衛星石化、東華能源等加快推進。中復神鷹T1000碳纖維、正崴新能源正式投產,田灣核電3、4號機組投入運營。中復連眾、天明機械成為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現代服務業加快集聚,連云港入選國家物流樞紐布局承載城市,大伊山、連島獲批省級旅游度假區,全市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2%和15%。新增金融機構4家,社會融資規模增量600億元。網絡零售增長30%,快遞業務增長44%。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豐產豐收,高標準農田、高效設施農業占比分別達到59%和20%,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82%。國家農業開放合作試驗區啟動建設,農產品出口超6億美元。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連天下”品牌影響力擴大。獲批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農發集團獲評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自主培育海水稻“連鑒5號”畝產近千斤。與中科院共建育種研究中心。非洲豬瘟疫情有效防控。
致力開放發展,謀合作,樹品牌,標桿示范項目有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加快建設,徐圩港區防波堤全面建成,旗臺作業區專用鐵路試運行。鐵路綜合客運樞紐一期投用,連鎮、連徐高鐵快速推進。連淮、連宿高速加快實施,204、268等國省干線改造通車。“兩基地”建設強力推進,中哈物流基地集裝箱進出量增長10%,哈國東門無水港過境箱量突破10萬標箱。上合物流園獲批國家示范園,物流量和營收分別增長65.7%、53.7%。“大通道”功能顯著提升,港口吞吐量2.36億噸,集裝箱運量473萬標箱。新開至南非等集裝箱航線6條,內河航線蘇北全覆蓋,海河聯運突破千萬噸。國際班列開行827列,東行貨運量增長60%以上。機場旅客、貨物吞吐量分別增長41%、80%。開放型經濟結構優化,實際利用外資6億美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分別占比29.5%、24.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占比20.7%。外貿進出口90億美元,增長10%。國家級綜合保稅區獲批,連云港口岸贛榆港區、徐圩港區和灌河港區獲批開放。市開發區、東海縣分別獲批國家級新醫藥、新材料出口基地。灌南經濟開發區、東海高新區升格為省級開發區。成功舉辦連博會、連云港論壇、農洽會和國際醫藥技術大會,在談簽約項目增長39.6%。
致力創新發展,增動力,添活力,后發優勢加快培植。10個重點領域改革統籌推進,68項市級以上重點改革扎實開展。深化供給側改革,淘汰整合冶金及化工企業18家、化解船舶產能30萬載重噸,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范圍。130個補短板項目加快實施。“放管服”改革成效明顯,政務服務實現鎮村全覆蓋,90%以上業務網上辦理,企業開辦登記平均用時1.5天。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口岸提效降費取得實效。稅收征管體制改革落地實施,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試點、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省領先,文化、教育等改革取得新進展。國企改革縱深推進,20戶僵尸企業整合盤活,10戶企業完成混改,“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扎實開展,國有林場改革通過省級驗收。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建設穩步推進,研發投入占比1.92%,國家專利優秀獎數量蘇北第一。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7家。城市政務大數據中心投用。恒瑞、天晴、康緣位居中國創新力藥企前三甲,新藥創制獲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6項。22個項目入圍國家、省級科學技術獎。入選省“雙創計劃”人才47名。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榮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致力綠色發展,下決心,出實招,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交辦事項全部辦結。化工園區環保設施提檔升級,關停取締企業75家。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推進,“263”專項行動扎實開展,全年空氣優良率達77.3%,位居全省前列。落實河長制、灣長制、斷面長制,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全面消除劣V類,入海河流水質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達91.7%,縣級以上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完成。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強化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全省率先實施海洋生態紅線保護規劃,陸域生態紅線保護面積占比達22.3%。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新增造林20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8.3%。加強濕地保護,整治修復海域海島岸線6公里,國家和省級生態鄉鎮覆蓋率分別達25%、85%。花果山國家地質公園正式命名。